​050300 新闻传播学

创建时间:  2018-12-03     浏览次数:


050300 新闻传播学

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传播学专业是国家2006年批准设立的博士授予点。
  新闻传播学科现有全职教授18名,博士生导师21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博士导师7人),副教授1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20名。目前,该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保持学术交往,互派学生和老师。本学科近年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6项。本学科在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传媒制度研究、传媒经济研究、新媒体研究、国际传播研究、新闻传播教育、广告与会展等领域已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招考要求及流程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2019年以“申请考核入学”方式(不以普通招考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具体细则如下:

一、招生对象

符合上海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上的报考条件。

二、招生专业和导师

具体导师及研究方向见下方介绍。

三、报名流程

1、网上报名  

申请人根据《上海大学2019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学校研招办网站),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

2、寄送材料

申请人报名后于2019年1月8日前将以下申请材料寄(送)到上海大学研招办。寄送材料包括:

(1)材料目录(注明申请人姓名、报考专业和导师);

(2)《上海大学2019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一份,完成网上报名后,从网上报名系统直接打印,盖章签字须齐全);

(3)身份证复印件;

(4)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进入“学位查询”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进入“学信档案”在线申请学籍验证,打印下载本人的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成绩单或复印件(需加盖成绩管理部门公章);

(6)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7)外语水平证书或成绩单的复印件;

(8)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

(9)两封具有正高职称专家签字出具的推荐信(模版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

(10)代表性学术论文3篇(已发表或未发表均可)

(11)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已完成部分的论文文稿);

(12)本人陈述(含学习经历、学术志向、自我评述、已有成果简介);

(13)博士期间详细研究计划(模版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

(14)其他可以证明申请人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的证明文件或申请人认为有价值的其他申请材料。

考生提供的申请材料务必保证真实有效,一经发现材料造假,即取消其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或学籍。

四、选拔流程

1、组织机构

(1)新闻传播学院成立招生工作指导小组,招生工作指导小组负责本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2)在招生工作指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资格审核小组、评审委员会。资格审核小组负责对申请者的资格审核、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申请者综合考核。

2、考核程序

(1)资格审核

资格审核小组对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对考生做出评价,明确资格审核结果。资格审核时按报考导师由导师组统一审核,即对报考同一导师的所有考生统一审核标准、审核程序,择优确定通过资格审核的名单。资格审核通过名单在我院网站上公示。资格审核通过者才可参加综合考核。

资格审核的遴选标准如下(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申请人有较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

2)申请人有较高水平专著出版(主编及教材不算)。

3)申请人获得过校级及以上科研奖励。

4)申请人在新闻传播专业领域内作出重要贡献。

5)申请人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硕士论文。

6)申请人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学术发展潜能,愿意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具有培养潜力。

(2)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前申请人需携带(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2)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在境外取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原件)至我院研究生秘书老师处核对。

综合考核由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申请人的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综合考核成绩最终归并为外国语(面试)、专业基础(笔试)、综合测评(面试)三门科目,每门科目的满分为100分,考核成绩的总分满分为300分,录取时按照专业录取即在同一专业内按照专业方向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

(3)考核时间:另行通知

考核地点: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五、录取公示

   评审委员会根据申请人的综合考核成绩,按照录取规则、结合学校下达的招生名额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名单经分管领导确认后报研招办审批,经审批同意后在研招网网页上公示。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蒋安

联系电话:(021)65876018

联系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长路149号行健楼新闻传播学院1024室

招考专业介绍

一、研究方向:

01媒介史与传媒制度(郑涵、沈荟、孙藜、季为民(本年度不招生)

02 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许正林、戴元光、郝一民、王晴川、李建新、赵士林、钱莲生(本年度不招生))

03 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吴信训(本年度不招生)、唐绪军本年度不招生)、王晴川、严三九、牛盼强

04 国际传播(张咏华(本年度不招生)、沈荟、薛中军殷乐(本年度不招生)

05 新闻传播教育(李建新、查灿长、孟威(本年度不招生))

06 广告理论与实务(杨海军、许正林、查灿长、张敏、漆亚林(本年度不招生))

07会展理论与实务(张敏、严三九、查灿长、郜明、钟山(本年度不招生)、沙海林(本年度不招生))

08 新媒体与社会(严三九、杨海军、赵士林、孙藜、赵为学、黄楚新(本年度不招生))

二、指导教师:见研究方向

三、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四、考试科目:1.英语(面试)

               2.专业基础(笔试)

               3.综合测评(面试)

五、参考书目:

(01)《中国传播思想史》,金冠军、戴元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05年版(01)《比较媒介体制》,(美)丹尼尔·C·哈林、(意)保罗·曼奇尼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年版

(01)《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加)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1年版。

(02)《欧洲传播思想史》许正林著 上海三联书店05版

(02)《中国传播思想史》金冠军、戴元光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05年版。

(02)《传播理论》小约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2)《新闻报道与写作》 梅尔文门彻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02)《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赵月枝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03)《现代传媒经济学》,吴信训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03)《经济学》(第19版),[美]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著,萧琛   主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第1版。

(04)《全球传播:理论、利益相关者和趋势》,【美】托马斯·L·麦克费尔(Thomas L. McPhail)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04)《国际传播学》,关世杰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04)《重塑文化政策(为发展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十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意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04)Internationaliz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hin-Chuan Lee (ed. ). (2015)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04)《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第二版),张咏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05)《中国新闻教育史论》,新华出版社,2003版

(06)《克莱普纳广告教程》第15版,拉塞尔、莱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6年版
(06)《广告社会学》,拉尼奥著,商务印书馆98年版

(07)中国会展研究30年文选,张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07)会展蓝皮书: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研究报告,张敏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2016、2018;

(08)《大数据时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

(08)《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郑永年著,邱道隆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2月版

注:如有,参考书目用最新版。

六、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严三九,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体育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上海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评委和上海市社科基金评委。2003年以来,多次应邀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做主题演讲。撰写120多万字的新闻稿件和策划10多个电视节目,有丰富的新闻传播和电视实践经验。曾经获得“第六届广东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二等奖”、“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文化领域的价值理念及国际传播方案研究与设计》;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研究——以媒介生产融合为例》等。出版著作教材(含合著)1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承担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担任《新闻与传播》(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期刊的编委。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委托项目首席专家。

联系方式:65876018/18616163939

E-mail:fudan139@163.com


郑 涵 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传媒制度、近现代媒介史。担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与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文化广播电视电影局智库专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评审专家、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创办评审专家,以及第六届上海市督学、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曾经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经济与文化管理调研小组工作,先后主承担国家、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十余项,专著《中国“和”文化意识》、《当代西方传媒制度》、《当代传媒制度变迁》等,主编《国际传媒政策新观察译丛》、《传媒制度论丛》、《传媒研究读本系列》等,曾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奖二等奖、王宽诚育才奖。2011年以来,先后主持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211工程三期《传媒制度变迁与影视传媒产业发展》,以及上海市教委大型学科建设项目《上海市戏剧与影视一流学科建设》、《上海市新闻传播高原学科建设项目大数据与媒介融合》。

联系方式:021-56331167;E-mail:hanzheng@staff.shu.edu.cn

杨海军 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领域:广告理论与广告史、品牌理论与文化产业、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等。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近五年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上海近代百年广告史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广告舆论传播与话语变迁研究》,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研究》子课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集群发展研究》,上海市委宣传部专项委托项目《民国时期公益广告研究》等。学术著作《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中外广告通史》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在《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广告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中外广告史新编》《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世界商业广告史》、《广告创意》、《传媒经济学》、《品牌案例教程》等14部。近年来重点关注广告舆论传播、公益广告与中华文化传播、新媒体社会治理、广告战略与国家形象传播等研究领域。

联系方式:65876018,  E-mail: yhjem@163.com


戴元光 博士生导师,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领域: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社会学、文化传播等。撰写了我国大陆第一部传播学专著,较早提出传播学中国化理论,较早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文化,较早提出重构中国新闻传播理论价值。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重点和一般项目4项,国家教委、省部项目14项。著(主编)有《传播学原理与应用》、《传播学通论》、《传播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撞击下的浮躁与选择》、《中国传播思想史 现当代卷》、《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等15部,发表论文(译文)6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论传播学的中国化》、《论新闻传播的价值重构》、《超越传统,建构诚信的传媒体系》等。曾获省优秀园丁奖、省社科最高奖、省优秀图书奖、国家教委人文社科奖、国家优秀教材奖及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社科奖,是上海市教学名师。先后在复旦大学、美国EWC、夏威夷大学等研修。现任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点教材《西方传播学评析》首席专家。
   联系方式:021-56332733;E-mail:daiyg@shu.edu.cn
  
  
吴信训 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传媒经济学、广播与新媒体研究、中外传播比较研究。两度获国外奖学金及研究基金,公派在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社会信息研究所)及上智大学新闻系留学研究,任客座研究员。曾应聘为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著有《世界大众传播新潮》、《都市新闻传播学》、《中国有线电视经营论》、《中国传媒经济研究(1949-2004)》、《现代传媒经济学》、《实用电视传播学》、《新闻传播百科全书》、《电影电视词典》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全国十佳""电视理论工作者,国务院颁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应四川省广播电视厅聘请,兼职参与领导创办了四川有线广播电视台,兼任台长助理。现任上海大学传媒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世界广播电视》及《世界宽带网络》杂志编委。
  联系方式:E-mail: xinxunw@yahoo.com.cn
  注:本年度不招生


   
许正林,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二级)。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16ZDA219)负责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工程”教材《新闻编辑》(2010-2017)首席专家,中国广告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广告协会常务理事。著有《欧洲传播思想史》《传播理念的核心与边界》《基督教传播与大众媒介》《新闻编辑》《中国新闻史》《体育传播学》《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老舍》等,主编有《广告与文化人类学经典读本》《西方广告学经典著作导读》《中国广告学研究30年文选》《新媒体新营销与广告新理念》《上海广告史》等,主持翻译有《广告与社会导论》等,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先后主讲14门本科生课程,2门研究生课程,1门博士生课程。主讲的两门课程“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编辑”均被评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主编教材《新闻编辑》获得上海市高校教材一等奖。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哲社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项目2项, 2016年11月申请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立项。近年特别致力于企业品牌战略定位和营销传播与公关策略研究与实战,服务20多家企业与品牌,担任美沃斯国际医学美容大会首届广告大赛评委会主席,上海国际广告节执委会秘书长。

联系方式:021-62316681, E-mail: xzhlsh@126.com
  
 张  敏,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专业:新闻传播学。上海会展协会副会长兼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赴欧、美、日考察进修。曾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咨询专家,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特聘专家,主持国家会展中心可行性研究及其十三五规划、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三年提升行动调研评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会展业发展比较研究、政府委托重大课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组织实施方案及相关调研、上海市决策咨询重点课题进口博览会带动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上海市决策咨询重点课题上海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研究、上海市人大立法委会展业立法深化研究、浦东西安无锡安庆宁夏等地会展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研究。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主编《会展蓝皮书: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研究报告》、《会展人丛书》、《中国会展研究30年论文集》等,曾获世博会咨询专家奖(2010)、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著作一等奖、影响中国会展十大理论人物(2009、2011、2013、2015)等荣誉。
   通讯方式:021-66121696(H),021-66135068(O),021-66137097(O)
   Email: sdzhangmin@staff.shu.edu.cn,sdzhangmin@126.com
   sdzhangmin@shu.edu.cn,手机:15021119611


  查灿长 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方向:西方传媒与现代化、文化传播与现代广告、国际传播与公共关系。1995年至1999年先后短期在意大利、美国、墨西哥工作学习。近年主持的研究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广告规制研究》、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项目《奥运后效应: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及其运作模式研究》、澳门基金会项目《转型、变项与传播:澳门早期现代化研究》等。近年出版的著作有:《现代广告与城市文化》、《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数字化时代的广告产业与广告教育》(主编)及《公共关系学》(十一五国家级教材)等。近年在CSSCI期刊上发表《对国内<路牌广告史>和<早期广告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勘正》、《对国内“世界最早广告法”论述中几个问题的考察与勘误》、《第四种力量的崛起:网民舆论监督助推新媒体广告行业自律》、《美国高校广告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师资构成刍议》、《美国的广告教育理念》、《奥运的商业价值与广告效应》、《公益广告的二元性刍议》、《抗战时期的澳门报业》等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著作获省级奖项1项。2017年被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授予“中国广告学术发展杰出贡献人物”。

联系方式:13564956679,E-mail:chacanchang@126.com
  
  
郝一民(笔名郝雨),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上海大学新闻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几家大报文化批评专栏作家。自1987年以来,曾经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新闻记者》、《中国电视》、《电视研究》、《中国传媒报告》、《河北学刊》、《上海大学学报》及《二十一世纪》(香港)、《联合文学》(台湾)等海内外数十家核心期刊发表新闻传播学论文百余篇,发表其他类学术文章和文化批评等文章数百篇。在《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研究》和其他学科的有关专辑被转载数十篇。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与传播》(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新闻学概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告别世纪》(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传媒与人文精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新闻学引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新闻学:整体性开拓与重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媒介批评与理论原创》(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新闻,如何改变世界》(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11)等十余部。并曾获河北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提名奖、河北省新闻一等奖,上海市社会科学年会优秀论文奖等各类奖项。近几年特别集中于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曾经主持《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承》、《“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现代文化学者专场》、《人文精神再讨论》等国内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具体可查看郝雨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oyu2012
   联系方式:13391076572,E-mail:haoyu211@sina.com


张咏华,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兼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专业:新闻传播学。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7)。独立撰写和参与合作撰写出版专著、教材共18本,合作出版译著2本,参与工具书编写2本,发表新闻传播学领域论文13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省级项目4项,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和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完成国家社科哲项目和国家教委、教育部级项目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哲重点项目1项。曾到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英国、韩国、马来西亚、瑞典和我国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曾为国家公派美国富布莱特基金高级研究访问学者(1995.3.-1996.2.),期间完成富布莱特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一项。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意大利Bellagio研究和会议中心驻所访问学者(1999.8.-1999.9.),期间完成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项目一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全球传播研究中心短期研究访问学者(2010.8.-2010.11.)。

代表性著述包括:专著《大众传播学》(1992)、《大众传播社会学》(1998)、《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2002,第一版;2017, 第二版)、《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2004)、《网络新闻业与跨文化传播》(2008)、《西欧主要国家的传媒政策及转型》(合作,第一作者)2010);《传媒巨轮如何转向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媒集团》(合作,第一作者,2014);论文《新形势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再认识》(2000)、《互联网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2001)、《竞争与聚合:试论电视和因特网的关系》(2002)、《试论国际互联网和社会管理的互动关系》(2002)《试论媒介文化和赛博文化的关系》(2003)、《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现状与挑战》(2005)、《发展自己的文化作为文化保护的积极策略》(2006)、《试论信息化时代“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多种渠道”》(2006)、Blogs as a New For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Mainland China (英文论文, 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published in USA, Vol. 17/No. 3, 2008),《深层次信息的创造和传播作为通往‘软实力’之道》(2010),From Media Convergence to Internet Plus(英文论文,刊登于  Xinxun Wu et al. (eds.) New Media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Life in China. New Dehlin: Sage Publication India PVT Ltd.)(2018)等。

联系方式:电话:65876018

注:本年度不招生
  
   
沈 荟 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史、国际传播、人际传播。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及上海市教委课题,聚焦于民国时期美国驻华记者及其报道的探究;国家重大课题《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子课题,从人际传播视角关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参与完成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新闻事业史》、马工程《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的撰写工作。先后在《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大学》、《新闻记者》等新闻传播学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2006年获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14,获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称号;2014-2015年,连续两年获上海大学科研论文二等奖。2007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2008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主要承担新闻史、传播理论前沿及质性研究的教学工作。

联系方式:021-56333264;E-mail: shenhui71@hotmail.com

  
  
钟 山  博士,高级经济师,上海大学荣誉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领域:会展传播、策略传播、博览会展国家战略。2011年12月起兼任上海会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现任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正部长级)兼副部长、党组成员。历任浙江省服装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厅长、党组书记,浙江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2008年11月任商务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0年7月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2013年3月起任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正部长级)兼副部长、党组成员。主要著作多部,如:《国有外经贸企业制度创新》、《新世纪的增长点:私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策研究》、《开放型经济研究分析》、《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新视角》(主编)、《中国外贸强国发展战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新视角》(主编)。发表论文30多篇,如:《关于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的若干思考》、《关于当前对外贸易形势及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思考》、《淡化所有制形态——中国加入WTO后外贸经营主体发展问题研究》、《ESCP与外贸企业职工持股的实证分析》、《试论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形式的选择》。
  联系方式:sdzhangmin@staff.shu.edu.cn转
  
注:本年度不招生

 沙海林  博士,高级经济师,上海大学荣誉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领域:会展传播、大型活动、博览会展国家战略。2011年12月起兼任上海会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原任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党组书记,现任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曾任团市委副书记、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卢湾区长、区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部长兼编办主任,市府副秘书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中国驻爱尔兰特命全权大使。主要著作多部,如:《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概论》、《上海服务业发展报告》(主编,2010、2011)、《上海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报告》(主编,2010、2011)、《上海商务发展研究报告》(主编,2010、2011)、《上海商务年鉴》(主编,2009、2010、2011、2012)、《上海总部经济及商务布局发展报告》(主编,2010、2011)、《世界商务发展动态》(主编,2011)、《上海贸易机构和中介组织发展报告》(主编,2011)。发表论文20多篇,如:《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两个问题》、《浦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完善现代流通体系 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等。
  联系方式:sdzhangmin@staff.shu.edu.cn转
  
注:本年度不招生

 李建新  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领域: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媒体战略、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业务、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编辑学研究、新闻传播与当代中国等。工学本科、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 、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后、访学美国1年,有到欧洲文化考察交流及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出版《中国新闻教育史论》、《媒体战略策划》、《采访述要》、《报道述要》、《穿越密西西比》、《访学美国述要》、《当代密苏里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证研究》 、《棋道·微传播》、《棋道·再传播》等专著1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学报》,《中国出版》、《今日中国》、《中国记者》、《新闻大学》、《新闻学论集》、《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学术交流》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超百篇,一些文章被《新华文摘》、《新闻与传播》、《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4大文摘”以及《中国期刊年鉴 》、《中外书摘》等全文转载;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信息报》、《中国改革报》、《中国企业报》、《新民晚报》、《旅游时报》、《文汇读书周报》以及北美8大报系之一的美国《圣路易新闻》报等发表各类题材的新闻作品超300篇;在《光明网》、《新浪网》、《中国象棋大师网》、《广东象棋网》等新媒体和网络媒体发展作品超100篇;承担国家哲社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承担国家哲社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各1项,独立完成了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次,完成了横向科研项目20多项。
  联系方式:021-56333264,
E-mailljx9499@sina.com


王晴川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本科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系(1988-1991);硕士就读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1991-1994);博士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998-2001)。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曾任安徽电视台记者、编导,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机要秘书,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浦东新区有线电视中心主任、书记,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党委书记,上海电影学院党委书记等。在权威和核心等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著有《媒介法规教程》(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参与著作《现代传媒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承担并完成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上海航运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低碳新闻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历年来主创和策划的电视纪录片、新闻片、文献片等共计260多部(集);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奖、第四届中国电视“南方杯”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上海市闸北区“优秀青年人才”称号等。

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媒介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等。

联系方式:021-66133254  E-mailwqcdoc@126.com


赵士林  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1996年兰州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位,1999年兰州大学新闻传播系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曾经在上海《新闻晨报》挂职任副主编。主要学术兴趣为实证研究、突发事件报道和危机传播。曾经在《社会科学》、《新闻大学》、《当代传播》、《新闻记者》、《上海大学学报》、《新闻界》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1999年到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任教以来,共有三本专著,分别为《传播学实证研究——假设检验与理论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网络传播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二项国家社科项目研究,主持了两项上海市哲学社科项目“上海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框架选择及范式创新”及“群体性事件中媒体报道框架与舆论演变机制研究”。此外,还参与或主持多项上海市教委项目及上海大学教改项目。

联系方式:021-56333264,E-mailzhaoshilin@vip.163.com

 

薛中军,女,博士、博士生导师、作家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某学科)、教育部(某学科)博硕论文、上海市哲社项目(某学科)、上海教育考试院(某学科)评审(阅)专家等,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长期高级访问学者(持教育部赴美留学回国证),上海市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上海大学优秀硕士、上海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导师,曾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主要成员、并主持完成有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等,主要专著有《中美新闻传播比较研究-话语·文本·结构》、《女性创作传播的语境“阐释“》等4部,已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0多篇,多篇论文被“社会科学文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理论)网、人民网、凤凰资讯等全文转发。薛中军受本、硕、博系统高等教育毕业,酷爱创作(自大学二年级以笔名雪莹发表文学作品,曾为媒体资深主任高级记者(编辑),报道策划文案、监制纪录片曾获国家、省(地)市各级奖及专项奖20余个,发表有小小说、小说、中篇小说以及罪悬疑案长篇小说《原色媽然》、《紫气东来》等,在《文汇报》、《电影世界》、《作品与争呜》、《大众传媒》、《电影评介》等发表影视及文学评论数十篇,出版有个人专集《放眼红尘》等,曾获省级妇联“优秀工作者“荣誉,94'中国长春电影节报道“先进工作者“表彰等。

联系方式:021-66615283;E-mail:xzj000vipa@sina .com


孙  藜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媒介理论、媒介技术与社会、中国近代媒介史。出版专著《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发表论文10余篇,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介化实践——中国现代城市媒介史”,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近年致力于从媒介理论探索新闻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和新媒体研究,代表性论文包括《重塑“基点”:作为开放传播想象触媒的“后现代”》、《We Chat:电子书写式言谈与熟人圈的公共性重构》等;同时致力于探索“新报刊(媒介)史书写”新路径,代表性成果包括:论文《书写与密码:晚清皇朝“灵晕”的离散》、《真实性的媒介化生成:近代中国都市现代性中的图像实践》等,论文集《范式的变更:中国报刊史书写》(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担任教育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传播学卷“媒介史”分支的编委会成员,撰写主干词条“媒介史”。

联系方式:021-56333264;E-mail:iemoney@163.com


牛盼强  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为上海电影学院科研主管、广告系副主任。上海科学学学会理事。具有管理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背景。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媒介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管理(影视传媒、广告会展等)、会展与活动策划。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哲社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文创扶持资金等多项省部级课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SSCI期刊英文文章;以第1作者身份发表CSSCI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发表位次其它类型期刊文章1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文章2篇。是国际核心SSCI期刊《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和国内CSSCI权威核心期刊《南开管理评论》等的匿名审稿人。出版专著1部。获Emerald评选的年度论文高度推荐奖;获省部级奖励3项;获上海大学科研创新贡献奖(人文社科艺术类高端论文)二等奖1项、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1项。

联系方式:18017122377,E-mailpanqiangniu@163.com

 

赵为学 博士,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建工作组本科教学负责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美国夏威夷大学传播学院、创意媒体学院和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媒体与创新传播、智能媒体与社会治理、新媒体产品开发运营、传播理论研究等。在《国际新闻界》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专著2部,其中独著《数据新闻引论》上海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排名第一主编《数字传媒时代欧美版权体系重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排名第二主编《后媒介融合时代传媒制度变迁》,上海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作为第一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联系方式:021-65876018  电子邮箱:zhwx@shu.edu.cn

 

郜明 博士,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上海会展研究院研究员。专业: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领域:营销传播、广告与会展战略、创意产业研究等;日本东京电通株式会社研修访问学者,台湾铭传大学和中国电视公司访问学者。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媒体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出版《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经营管理》、《商务信息工作》等著作六部,《批评理论视角下广告文化的哲学解读-意识形态传播模式在广告文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将出版;发表相关专业论文三十余篇;担任文汇-广告实用实训系列丛书主编;承担并完成“中国广告文化批判”、“全球创意城市研究”等211重点学科研究项目;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承接并完成上海市传播学高原项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生营销研究》;完成民革上海市委招标课题《打造创意生活产业,促进上海消费结构升级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上海电影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市软实力提升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电网品牌规划、云南省投资公司企业文化战略建设、中国兵器博览馆、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热电联供系统展厅、中国水利水电设计总院企业文化建设等项目;主持2012-2013年IDF国际飞镖锦标赛赛事活动策划和运营组织等活动。

联系方式:66273118,电子邮箱:13901628331@163.com


唐绪军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现研究方向为新闻业务、传媒经营管理、新媒体。专著《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2017年连续五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一等奖。

联系方式:021-65876018

注:本年度不招生


季为民 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任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委会理事,北京青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伦理、青少年研究。编著出版论文集、研究报告集、访谈文集、专著(合著)20多部,1000多万字。如《艰难的新闻自律》(合著)、《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共筑基层教育中国梦》、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青年学者看中国》《国情调研》系列丛书等。获第二届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宣部好信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调研课题优秀成果奖等。

联系方式:021-65876018

注:本年度不招生


殷  乐 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任全球影视与文化软实力实验室主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高校传媒基地学术委员,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现研究方向为社交媒体、广播电视、媒介与社会影响、新闻学。出版《电视娱乐:传播形态及社会影响研究》等专著4部(含合著),主编参编著作多部。在核心期刊和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完成研究报告十余部,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院、所重点等多个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成果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或全文转载。先后获得“第九届(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第八届(2013)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基础理论类”一等奖,“第七届(2017)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青年奖等奖项。

联系方式:021-65876018

注:本年度不招生


钱莲生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室主任、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任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研究会理事,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奖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届审核委员会委员、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委。现研究方向为新闻业务。《中国新闻年鉴》主编,《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副主编,《治学例话——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品鉴》副主编。

联系方式:021-65876018

注:本年度不招生


黄楚新 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任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互联网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评议员,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价专家、央视索福瑞CTR媒体融合研究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教育新媒体暨舆情研究中心顾问,《青年记者》《中国报业》《新闻论坛》等杂志学术顾问。现研究方向为新媒体、品牌传播、媒体经营管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移动传播的现状、前景及其影响和对策研究》及中央网信办等部委多项科研项目。已出版专著:《新媒体:融合与发展》《新媒体:微传播与融媒发展》《嬗变与重构:中国IPTV发展现状与走势》《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主编:《新媒介素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创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副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新媒体蓝皮书)(2013版-2018版)等。

联系方式:021-65876018

注:本年度不招生


孟 威 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新闻传播学。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委员、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委员、国家治理研究智库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特聘专家、新媒体蓝皮书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现研究方向为网络新媒体及影响、媒体融合、媒介伦理、舆论、青少年与媒介等。出版《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媒介伦理的道德论据》《传播实践与思考》《新媒体传播与社会发展》等专著4部、合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20余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理论文章多篇。论文《互联网“全线飘红”告诉我们什么》获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三等奖。《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逆袭及其克服》等多篇文章获中央网信办优秀理论文章、优秀理论作品、六部委哲学社会科学征文一等奖、省部级优秀对策信息研究一等奖等。

联系方式:021-65876018

注:本年度不招生


漆亚林 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学术委员会负责人。专业:新闻传播学。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华莱坞电影学会理事,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理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CETTIC网络舆情分析职业培训”特聘专家,千龙网新媒介素养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传媒经济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执行主编。研究主要集中于传媒经济学、新闻实务、数字媒体与媒介融合研究方向。近年来也关注广告学、网络舆情与危机传播、广播电视艺术等专业领域。主持有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环境传播场域冲突机制与舆论引导策略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项目《自媒体空间的话语冲突与青少年思想引导工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拔尖人才项目《移动传播语境下新型主流媒体价值重构的实现路径》以及多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创新计划项目,上海大学、人民网等单位委托的项目。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新华文摘》《电视研究》《新闻界》等学术期刊发表(转载)了40多篇论文。出版《中国电视剧农村女性形象研究》《模式与进路:中国都市报发展战略研究》等10余部专著、教材、报告(含合著),曾获得省级新闻奖(论文)三等奖。

联系方式:021-65876018

注:本年度不招生





上一条:正在更新

下一条: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