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创建时间:  2018-12-03     浏览次数: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已有近40年的历史,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现有教师67名,其中教授21名,每年招收博士生15名左右。本学科2005年设立博士点,2007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现为上海市高原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中国叙事传统研究中心、诗礼文化研究院、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心、清民诗文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文化研究中心、乡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创意写作中心、上海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中文国际教育发展中心、妇女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在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创意写作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俗文学与民间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等领域,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本学科注重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近4年出版学术著作100多种,部分著作和论文被译成英、法、俄、日、韩等文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CSSCI论文200余篇,SSCI论文6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本学科研究领域广阔,研究方法前沿,每年都产生一批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9年的招生方式已改为“申请-考核”制。

一、申请条件:

1、申请人须身体健康,品行端正,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①已获得硕士学位;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

  ③在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申请人,须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3、一般不招收定向考生。个别定向生申请人,须为高校教师或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4、硕博连读人员的考核,仍依照学校相关规定和各学科原有招生方式执行,本方案不另做规定。

   5.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学科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的第二)作者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6.外国语限定为英语、俄语(俄语考生仅限于报考07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需达到大学英语四级425分(折合百分制60分)以上,托福(TOEFL)、雅思(IELTS)、GMAT、GRE或俄语参照此标准;

   7.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从2018年起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考生在提出申请、通过资格审核后直接进入复试。在复试阶段,各专业学科组将对申请者的思想品质、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理论综合等进行全面能力考察,择优录取。

二、申请材料:

1.《上海大学2019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 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进入“学位查询”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进入“学信档案”在线申请学籍验证,打印下载本人的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3.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4.身份证复印件;

5.本人的硕士成绩单(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部门公章);

6.两位与报考专业或相近学科的正高级职称专家亲笔签名的推荐书(具体格式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用 A4 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9.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0.考生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科学研究计划书(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

11.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三、申请程序:

(1)报名

1.申请人在2018年12月5日—12月31日期间登录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202.120.126.15/BSBMXT/Web/Student/Student_FirstPage.aspx

进行网上报名(考试方式选择“申请-考核”)。网上报名时须按照《上海大学2019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交纳报名考试费、打印报名表、寄(送)报名材料和申请材料到研招办,申请材料收到截止日期为2019年1月8日,过期不再受理。

(2)材料初审

1.初审包括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2.中文系博士生招生工作委员会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通过审核申请者的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科研获奖、外语水平、研究计划、专家推荐意见等,做出综合评判,给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3.不合格的申请者,不得进入复试。

4.对申请人的外语水平要求见“申请条件”第6条之规定。

5.中文系博士生招生工作委员会通过初审名单,下达给各二级学科考核小组。二级学科考核小组依据名单,组织复试工作。

(3)复试

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申请者学术水平的考查,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考核等。

1.学术水平复试

①各二级学科点组织不少于5人的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专家组成招生考核小组,对参加复试的申请者进行外国语、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进行考察。

②复试方式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面试,也可以是笔试加面试。(复试方式由二级学科“招生考核小组”决定,但要保持前后连续性。)

③外国语、专业基础、理论综合三门科目的复试满分都是100分;每人的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0分钟。面试成绩不及格(低于60分)者,不得进入拟录取名单。

2.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考察

复试阶段还应重视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考察,包括申请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方面。

(4)录取

1.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依据考生成绩,择优录取。

2.二级学科招生考核小组依据复试成绩排出名次,提出拟录取名单,文学院博士生招生工作小组根据招生计划审核拟录取名单,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网上公示拟录取博士生名单,经体检、政审、调档等流程后,向拟录取新生发出录取通知书。

二级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由中国叙事传统研究中心、诗礼文化研究院、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组成。在历届学科带头人与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均取得良好的成绩,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本学科具有完整的硕士、博士学、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已形成了诗礼文化、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等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侧重于中国历代文学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其中尤其关注的,是元明清时期、包括近代以及民国年间的诗学文献和作家作品研究,以及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域文学和文化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的工作,已渐成海内外清代诗学文献的资料中心与研究中心,并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高水准的清代文史研究学术队伍。
  中国现当代文学,已建立起包括5名正教授/博士生导师、总数为14人的专业梯队。这个梯队有两个特点:一、队伍年轻,教师平均年龄41岁,且45岁以下者均已获得博士学位;二、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海外相当活跃的学者,如王晓明、蔡翔。主要有2个研究方向:1)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2)小说理论与批评。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本学科博士招生方向致力于培养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中外文学译介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实践的高级人才。由于学科特点是立足中国本土文学与文化,同时又具有世界意识、比较思维,为此要求报考者至少熟练掌握1门外语,具有开展国别文学(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中外文学/文化关系领域的研究所需要的基础。

文艺学,致力于文艺美学和批评理论的研究,以文学和文化批评理论、左翼思想与当代中国、美学与艺术批评等作为研究方向。本专业聚焦批评理论,致力于打通文学批评、文化批评、艺术批评和审美批评,形成以批评理论为中心的知识网络。拥有国际学术期刊中文季刊《批评理论》和英文半年刊Critical Theory.

民间文学研究,主要研究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和民间叙事诗,以及中国民间文学史、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关系、中西民间文学理论等。要求报考者熟悉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现状,具有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论基础,熟悉中国非遗保护现状,具有一定田野调查经验,发表过本专业研究论文。
  创意写作学是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创始单位之一,学科建有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上海大学文化创意出版中心、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研究培训中心等平台,拥有葛红兵、谭旭东、何建明、张炜等著名教授及导师,学科致力于创意写作学科的中国化创建,旨在培养富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创意写作基本知识理论,具有学科创新能力、产业领导能力的高层次理论研究及实践人才。主要研究领域:1)创意写作学及网络文学研究、2)儿童文学研究、3)非虚构文学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致力于中国境内语言与方言的研究。尤其关注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语言接触、变异、融合现象,以探讨语言演化的共时特点和历时演变的规律及语言理论的创新。研究方法上不但注重传统文献考察,还引入了现代田野调查、社会语言抽样分析与实验语音分析等多种最新语言学调查手段。本学科已形成了汉语方言学、汉语语法学和对比语言学等三个研究方向。

现当代旧体文学,是主要对现当代的诗、词、曲、赋、对联以及旧体小说、戏剧、散文、骈文等文学与批评进行研究,同时对古典文学学术史进行研究,也对传统文学文化文化在现当代的嬗变汇通问题以及新旧文学比较进行研究。

研究方向:

01 诗礼文化        

02 唐宋文学       

03 元明清文学        

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05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06 创意写作        

0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8 文艺学             

09 民间文学研究         

10 汉语历史音系学        

11 汉语语法学         

12 现当代旧体文学

 

指导教师:邵炳军(01方向)、尹楚兵(01方向)、姚蓉(01方向)、伏俊琏(01方向)、董乃斌(02方向,本年度不招生)、杨万里(02方向)、饶龙隼(03方向)、杨绪容(03方向);张寅彭(04方向,本年度不招生)、蔡锦芳(04方向);王晓明(05方向,本年度不招生)、蔡翔(05方向)、葛红兵(06方向)、何建明(06方向)、谭旭东(06方向)、陈晓兰(07方向,本年度不招生)、耿海英(07方向)、苗福光(07方向)、曾军(08方向)、孙晓忠(08方向)、刘旭光(08方向)、李健(08方向,本年度不招生)、徐清泉(08方向,本年度不招生)、黄景春(09方向)、施爱东(09方向,本年度不招生)、丁治民(10方向)、杨逢彬(11方向)、曹辛华(01方向、12方向)


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  英语或俄语(选择俄语仅限报考07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考生)

            2. 专业基础 (笔试)

            3.  理论综合 

    参考书目:

     01-04方向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年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董乃斌主编,中华书局,2012年
   《先秦文学史》,褚斌杰,谭家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01方向)
   《中国散文史》,上册,郭预衡著,上海古藉出版社,2000年(01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秦汉卷),郭预衡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2007(01方向)
    《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吴庚舜、董乃斌主编,1995(02方向)
   《宋代文学史》,孙望、曹济平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02方向)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02方向)
   《隋唐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2方向)
   《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03方向)
   《清诗史》,严迪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0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宋金元卷),顾易生、蒋凡、刘明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卷),袁震宇、刘明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卷),邬国平、王镇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近代卷),黄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3方向)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03方向)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出版社,1981(03方向)
   《明词史》,张仲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03方向)       
   《王欣夫说文献学》,王欣夫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04方向)
    《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04方向)
       
     05方向参考书目: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蔡元培等,上海书店影印1982
   《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册),王瑶,上海文艺出版社1951-1953,1982再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上下册),王晓明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06方向参考书目: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葛红兵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洪子诚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许道军、葛红兵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07方向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乐黛云,北京大学出版社.
   《沟通之道》,孙景尧,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李达三、罗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世纪文学主流》(1-6册),勃兰兑斯, 人民文学出版社.
     《俄国文学批评史》,刘宁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张杰、汪介之著,译林出版社.

《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1-4卷),陈建华主编,重庆出版社。
    《西方文艺名著教程》(上,下),胡经之、王岳川 北京大学出版社
    《比较诗学 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札记》,[美]厄尔迈纳,中央编译出版社
     08
方向参考书目:
  《西方文艺名著教程》(上,下),胡经之、王岳川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英]拉曼·塞尔登,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研究导论》,[英]阿雷恩·鲍尔德温,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刘旭光,商务印书馆2018年

《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09方向参考书目:
  《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下),刘锡诚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到民间去》,[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德]鲍辛格,赫尔曼 著,户晓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走向新范式的中国民俗学》,施爱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施爱东著,(北京)三联书店2014

     10-11方向参考书目:
  《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专业基础课)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著,商务印书馆,1991(专业基础课)
  《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0方向)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詹伯慧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10方向)。
  《汉藏语言研究》薛才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10方向)
  《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杨树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1方向)
  《汉语史论集》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1997(第11方向)
  《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杨逢彬著,花城出版社,2003(第11方向)

    12方向参考书目:

《唐宋词史》,杨海明著

《中国词学史》,谢桃坊著

《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等著

《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张伯伟      

备注:考生申请时应提交一份比较详细的研究计划,用E-mail发给所报考的导师。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董乃斌(男),硕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文学史学。现为上海大学学报主编、校聘终身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暨文学史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兼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文学评论》编委。董乃斌教授的研究领域既包含若干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又以“大文学观”涵盖唐代文学的各个门类(即不限于传统的诗文小说),长期致力于在范围更广大的文化视野中考察唐代文学,把握唐代文学的整体特质、文化属性、演变规律和历史地位。近年来,主持完成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2008),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史学史研究”(2002)、“文学史学原理研究”(2007),已出版《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文学史学原理研究》、《中国文学史学史》(三卷本)、《唐代文学史》、《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中华文学通史.唐代卷》、《唐代文化.文学篇》、《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合作专著)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二等奖(2001),《中国文学史学史》(三卷本专著)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2004)、第19届北方15省市自治区社科优秀图书奖(2004),《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论文)获上海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唐代文化.文学篇》(专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二等奖(2004)。《文学史学原理研究》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著作一等奖。《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华书局,2012年3月出版。
   联系方式:dnb1782@vip.sina.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张寅彭(男),教授。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诗学,清代诗学,民国旧体诗及其诗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现为上海大学清民诗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中日韩东方诗话学会理事、上海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古籍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张寅彭教授一直主要致力于清代诗学和民国旧体诗学的研究,持续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多个项目,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继2003年出版《民国诗话丛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奖特等奖、上海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来,近年又整理和研究出版了《梧门诗话合校》、《苍虬阁诗集》、《越缦堂日记说诗全编》等著作,都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和重要文献。2014年完成《清诗话三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主持编撰的又一种大型丛书《乾嘉诗文名家别集丛刊》,第一辑11种,目前也正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联系方式:zhangyinpeng@hotmail.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邵炳军(男),博士,二级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诗礼文化。现为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等职。多年来紧紧围绕“中国古代文学与诗礼文化流变”这一主题,坚持从经验实证到理性思辨的方法论原则,恪守“左图右史”的治学理念,运用年代学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关注时间与空间两大要素,力求客观地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规律;同时,注重文献整理与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开拓文献源。自2000年以来,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诗经》与礼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时世考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子项目“叙事元素孕育与诗歌叙事传统之发生”、上海市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两周文研究”,参加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春秋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考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春秋时期政治兴变与诗歌创作演化——以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政治格局为研究起点”、教育部社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春秋文学系年辑证”、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春秋初期政治与诗歌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全国高校古委会一般项目“《今文尚书》文系年注析”、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春秋政治变革与诗歌创作考论——以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政治格局为研究起点”、其他科研项目8项;在《文学遗产》《文史》《文献》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2篇,出版有《德音斋文集·诗经卷》(独著)《春秋文学系年辑证》(独著)《楚辞文献研读》(主编)《诗经文献研读》(主编)等12部学术著作。其中,《春秋文学系年辑证》分别获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全国高校出版社学术著作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其他成果获省部级各类奖励6项。
   联系方式:shaobingjun@sina.com
   注:本年度不招定向生

尹楚兵(男),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与诗礼文化。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兼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一)唐代诗人群体研究。(二)唐代作家生平研究。(三)唐宋文学文献的整理、辨伪、辑佚。(四)吴地文献整理与文学研究。出版学术著作《令狐楚年谱 令狐绹年谱》(独著)、《全唐五代诗》第八册(李白卷,合著),在《文学遗产》、《文献》、《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皮日休集校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无锡地域文学研究”、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唐末五代诗人群体研究”、江苏省教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等科研项目。

联系方式:ycb601@163.com

注:本年度不招定向生

姚 蓉(女),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诗词学与诗礼文化。现为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诗词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1、诗词文献整理与研究;2、诗词流派与群体研究;3、诗词唱和活动研究。诗礼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江南文学与文化世族诗礼传统方面。出版著作《明末云间三子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明清词派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逸周书>文系年注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郭麐诗集》(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等。在《文学遗产》、《思想战线》、《南开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曾承担“明清词坛唱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逸周书》文系年注析”(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十七世纪江南文化士族与文学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科研课题,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唱和诗词集整理与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上海地区文化世族与文学发展研究”,另在张寅彭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中,作为子项目负责人承担嘉庆朝诗话的整理工作。

联系方式:yaorong@shu.edu.cn

伏俊琏(男),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古代写本与诗礼文化。主要研究领域是:先秦两汉文学、出土文献与文学、辞赋文学、敦煌文学。现为西华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国学院院长,写本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团队负责人,“嘉陵江英才工程”特聘教授,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三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两项。主持甘肃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各一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2016)。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了《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俗赋研究》、《敦煌赋校注》、《敦煌文学总论》、《人物志研究》7多部学术专著,在《文学遗产》、《文史哲》、《文艺研究》、《文献》、《中华文史论丛》、《社会科学战线》、《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70馀篇。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4次。
   联系方式:fujunlian@126.com

饶龙隼(男),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明代文学研究会(筹)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有:(一)先秦两汉文学艺术与群经诸子研究,代表论著有《上古文学制度述考》(2009)、《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学》(2002)、《两汉气感取象论》(2006)、《先秦诸子寓言正义》(2002)、《晚周观念具象述论》(2009)、《中国文学制度论》(2010)、《〈书〉考原》(1998)等;(二)元明时期文学艺术与思想文化研究,代表论著有《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2017)、《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1995)、《南唐故家与西昌文学》(2005)、《李何论衡》(2007)、《明初诗文的走向》(2001)、《元末明初浙东文人择主心态之变衍及思想根源》(2008)、《接引地方文学的生机活力——西昌雅正文学的生长历程》(2012)等。倡导学术研究“得从源头做起”,并引入中国固有的文学制度观念,来描述考原中国文学的制度内涵。担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明代作家专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元末明初东南文人研究》等,《渡江——元明易代的文化选择与文学通变之路》获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特别资助(第二批)。《两汉气感取象论》获《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2007)、获浙江省政府2005至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晚周观念具象述论》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接引地方文学的生机活力——西昌雅正文学的生长历程》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4)。
   联系方式:E-mail:raolongsun@126.com

  
   杨绪容(女),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专攻中国古代近代小说、戏曲)。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具体研究方向如下:1、古代公案小说研究。该成果集中于《〈百家公案〉研究》一书。近年来,该老师研究领域由古代公案小说延伸到近代侦探小说,并发表了《从公案到侦探:对近代小说过渡形态的考察》、《周桂笙与清末侦探小说的本土化》等系列论文。2、小说文体研究。该老师多年研究古代小说体式的形成与特点,尤专注于对“历史演义”、“世情小说”与“公案小说”文体流变的探讨。此前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了《“演义”的生成》、《“演义”辨略》、《“公案”辨体》等系列论文。3、《西厢记》研究。该老师整理出版了《王实甫〈西厢记〉汇评》一书。该书不仅对《西厢记》的评语作了细致的排比与分类,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了编订,还对全部《王西厢》评本的文献与理论价值作了分析。该书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立项。4、明清诗文研究。该老师整理出版了《杨芳灿集》一书,是目前所知杨芳灿《芙蓉山馆诗抄、词抄、文钞》的唯一现代排印本。
   联系方式:yangxurong66@hotmail.com,yangxurong@shu.edu.cn
  

杨万里(男),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词学。目前在研课题:“宋代地域文学研究”(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中唐至宋代诗歌叙事传统研究”(国家重大课题“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的子项目)。已出版专著有:《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唐宋词书录》(岳麓书社出版2007),《负暄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出版古籍整理著作有:《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万历野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草堂诗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清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花庵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7),《增修笺注类选群英草堂诗馀汇校汇评》崇文书局2017)。治学心得:读常见书,文史互通;中外兼顾,见识为要。

联系方式:yangwanli@shu.edu.cn

  
   蔡锦芳(女),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方向:唐代文学文献、清代文学文献。出版专著3部:《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杜诗版本及作品研究》、《杜诗学史与地域文化》。点校整理古籍一部:《杭世骏集》(全五册)。迄今已在《文史》、《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国学研究》、(台湾)《孔孟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目前从事研究的课题有:1、王昶《春融堂集》整理研究;2、在张寅彭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中,作为项目团队成员承担子课题“清地域诗话合辑”研究。
    联系方式:jinfangcaicai@163.com

注:本年度不招定向生


   王晓明(男),硕士,教授。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化分析和现代早期中国思想研究。目前正在从事的主要是:1,当代支配性文化及其生产机制分析;2,今日文学生产机制分析; 3,现代早期中国思想与中国革命研究。近五年的著作/编作单行本有:《近视与远望》、《横站》、《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和《中国现代思想文选》等。除担任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和中文系教授外,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紫江讲座教授。
   联系方式:电话:021-66135200;E-mail:wangxiaomingcc@hotmail.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蔡 翔(男),教授。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领域:当代文学研究、当代中国都市文化研究,1949-1966阶段的中国文学-文化想象研究。目前正在从事1980年代的文化研究、当代文化现象的文化分析等多种研究课题,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49-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研究》。曾获上海市青年文学奖,第二、第五届全国当代文学研究奖、第十届上海哲社科优秀成果奖等数十项奖项,先后著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躁动与喧哗》、《侠与义——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此情谁诉——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神圣回忆》、《回答今天》、《何谓文学本身》、《革命/叙述——1949-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等著作。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Caixiang@vip.163.com
  
    葛红兵(男),博士,教授。专业:创意写作。主要研究方向:创意写作学、20世纪中国文化理论与批评、小说创作理论与批评。现为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历任澳门大学讲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等。曾主持国家社科、省部级社科等项目20余项。葛红兵教授是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创作有散文集6部、长篇小说7部,影视剧本3部,近年从事创意写作学科的中国化创建工作,主持有相关教研培训、国际写作交流、社区公益书坊项目。学术代表作有:《文学史学》、《身体政治》、《小说类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等;翻译代表作:《视觉文化》、《创意写作的兴起》等;长篇小说代表作:《我的N种生活》、《沙床》、《上海地王》等;主编丛书有:《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3卷)》、《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3卷)》等。
   联系方式:401354227@qq.com

   谭旭东(男),教授。专业:创意写作学。主要创作及研究方向:儿童文学、文学出版与创意写作。上海大学文化创意出版中心副主任,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儿童阅读和语文教育专家。出版诗歌、散文、童话、小说、寓言等90多部,译著60多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20部。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童书金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和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鲁迅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语、俄语、德语、波兰语、阿拉伯语和韩语发表与出版。

电子邮箱:txd428@126.com


  何建明(男),教授。专业:创意写作学。主要创作及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报告文学研究与创作。何建明先生为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物。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研究,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推动活动,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拥有大量成果, 作品曾经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图书奖等。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告急》、报告文学并改编成电视剧作品《落泪是金》、《部长与国家》、《国家行动》等。
   联系方式:hjm9991@126.com
     
   曾 军(男),博士,教授,首届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5),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2017)、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曙光学者(2009)、上海社科新人(2010)。专业:文艺学。主要研究领域:比较诗学、文化理论与批评、视觉文化研究、都市文化研究等。目前从事的课题有:巴赫金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间诙谐文化问题研究、20世纪视觉叙事问题研究等。专著有《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观看的文化分析》,主编《文化批评教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现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巴赫金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021-66133936,Email:zjuncyu@163.com

  孙晓忠(男),文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1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2批评理论研究。在《文学评论》《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改造说书人》、《有声的乡村》、《文化治理:1950年代的上海文化改造》等数十篇。主编《延安乡村建设文献》(4卷),《生活在后美国时代》等8部。主持国家项目、上海市哲社重大委托项目多项。目前从事延安文艺研究和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和左翼批评理论研究。

 联系方式:sunnyxiaozhong@vip.163.com


  刘旭光(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方美学史与美学理论以及术理论的研究,上海市曙光学者。现为上海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哲社重点项目《审美的历史演进与当下形态》、国家哲社青年项目《当代美学中的艺术真理性问题研究》,教育部分项目《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上海哲社项目《西方存在论的演进与美学之关系研究》等项目,出版《海德格尔与美学》、《近代欧洲艺术精神的起源》、《存在之链上的美学——形而上美学的历史与命运》等四本专著,发表CSSCI级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审美的复魅》一文获得2016年上海哲社二等奖,《化理论为践行:美学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17年上海教学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式:1822410622@qq.com

李健(男),教授,文学博士,博士后。专业:文艺学。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典文艺学、文艺美学等。目前从事的课题有:中国古代美学关键词研究、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古代文论与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关系研究、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等。专著有《比兴思维研究一一对中国古代一种艺术思维方式的美学考察》、《魏晋南北朝的感物美学》、《中国古典文艺学》(与胡经之合著)、《中国古典文艺学与美学的当代价值》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或摘编。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联系方式:0755一86111097,Email:lijian_sz@sina.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徐清泉(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文艺学。主要研究领域:文化理论与批评、城市文化研究、公共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及文化发展规划决策咨询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东方公共文化评估中心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治理研究”智库创新工程团队首席专家,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公共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执行主编。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十余项,有多篇独立撰写完成的内部研究专报获得过省部级以上领导的肯定和批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近十项,主持和参与地方政府文化发展规划课题数十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运营机制创新研究》。曾主持完成《上海演艺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健全和完善我国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研究》、《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方略研究》等等。在《学术月刊》、《文学评论》、《新华文摘》、《复旦学报》等纸媒上,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数十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个人专著三部、合作专著十余部,累计发表成果约二百万字。代表专著《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自著)、《中国服饰艺术论》(自著)、《维吾尔族建筑文化研究》(自著)、《创意产业导论》(合著/厉无畏主编)、《意识形态新论》(合著/童世骏主编)及《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合著/吴中杰主编)等。

联系方式:021-64280382   13585751186;电子信箱:xqq@sass.org.cn

注:本年度不招生

陈晓兰(女),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城市文化与文学、中外文学/文化关系、海外旅行与写作、英美文学。出版著作:《性别&middot;城市&middot;异邦——文学主题的跨文化阐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茅盾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城市意象:英国文学中的城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想象异国:现代中国海外旅行与写作研究》(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外国女性文学教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参编王晓明主编《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等,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译文70篇。主持国家课题:民国时期环球游记文献整理与研究;教育部课题:“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民国时期旅美游记文献整理与研究”。
   联系方式:021-66133632(O),E-mail:xlchensd@126.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耿海英(女),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俄罗斯文学、中俄文学关系、俄国文学与宗教哲学关系、俄国文学期刊。出版著作:《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专著,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合著,重庆出版集团 2007)、《俄罗斯人文思想与中国》(合著,重庆出版集团201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果戈理与鬼》(译著,华夏出版社2013)、《安娜&middot;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参与《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和《大辞海.外国文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编写。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俄国《现代人》杂志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别尔嘉耶夫文学思想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教育部重大项目《20世纪俄罗斯人文思想与当代中俄文化关系》等,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习与探索》、《俄罗斯文艺》各高校学报等杂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联系方式:954109529@qq.com

苗福光(男),文学博士,教授,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美生态文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曾任中国青年生态批评学会副会长,现任《上海翻译》编委、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已主持完成上海哲社规划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等4项,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一项。出版学术专著《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和《文学生态学:为了濒危的星球》2部;在《文艺理论研究》《外语学刊》《上海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出版译著等3部。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劳伦斯生态思想研究、生态女权主义和生态批评研究等早期在中国的引介奠基工作。近年来,秉承放眼全球,立足本土化之理念,主要致力于生态诗学中国话语建构、中国生态文明审美实践等相关课题研究。

联系方式:miaofuguang@sina.com

黄景春(男),博士,教授。专业:民间文学研究。主要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民间信仰、道教文化、古代小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出版《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合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民间传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仙》(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等著作十多部。在《民俗研究》、《民族艺术》、《世界宗教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在研项目:国家哲社项目1项、上海市特别委托项目1项。已完成国家哲社重点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哲社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上海市教科委重点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一般项目1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结项成果《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获第12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联系方式:hjchun808@163.com

施爱东(男),博士,教授。专业:民间文学研究。主要研究故事学、谣言学、通俗小说、民俗学学术史。出版专著:《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走向新范式的中国民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三联书店 2014)、《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倡立一门新学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孟姜女哭长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金庸江湖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点评金庸》(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等十多部。已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联系方式:shiaidong@vip.163.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丁治民(男),博士,教授。专业:汉语历史音系学。方向为汉语语音史、汉语方音史。现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三项:一般项目一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一项、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又作为子项目负责人承担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相关的整理研究工作:杨亦鸣教授主持的 “《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曹炜教授主持的“乾喜学派——吴派研究”。在《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等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与研究》分别获得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与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

联系方式:suzhouzhimin@163.com

   杨逢彬(男),博士,教授。专业: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历史语法学、先秦文献整理。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汉语语法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国高等研究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致力远古汉语(甲金文所记载的汉语)的语法和词义的研究,以及上古汉语文献的研究;既注重传统小学养料的充分吸取,又注重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的灵活运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研究,以探寻古代汉语的规律。在语言研究中贯彻历史原则、系统原则,尽量采取穷尽性的定量定性的归纳分析方法;并探索运用语法规律于古文字词义的考释。近来又致力于将现代语言学和传统小学相结合,以之解读先秦古籍中前辈大家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词句解读的疑难问题。近几年,出版有《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徵实擣虚学步编》《沧海一粟》等学术著作,在《中国语文》《中国哲学史》《中国典籍与文化》《古汉语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获广东省优秀图书二等奖(2004)、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05)。
   联系方式:yangfengbin56@aliyun.com

  

曹辛华(男),博士,教授。专业:中国诗词学、现当代旧体文学研究。现为上海大学教授(特聘),上海大学诗词学研究中心主任,现当旧体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词集编年叙录与提要”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入选者(《民国词史考论》)。现主持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民国词第一辑”等多项。世界汉学中国文学分会常务副会长,世界汉学研究会晚清民国文学副会长,中国文章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会理事,《民国旧体文学研究》主编。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6项。在《文学遗产》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middot;词学卷》《中国词学研究》《唐宋诗词的文体观照》《民国词史考论》等多部,主持编纂《全民国词》《全民国词话》《全民国诗话》《民国旧体文学史料丛刊》《民国旧体文学大系》等多部。

   联系方式:caoxinhuanj@sina.com





上一条:​050300 新闻传播学

下一条: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