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00 戏剧与影视学

创建时间:  2018-12-03     浏览次数:


130300 戏剧与影视学

本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丰富而扎实的成果,在电影研究、电视研究和戏剧戏曲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本学位授权点其主干方向电影研究是国内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华语电影研究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影响。“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方向目前在昆曲、戏曲文化和明杂剧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本学位授权点与上海本土的文化与产业保持紧密联系,重视对上海电影史和传统电影理论的发掘与探索,以理论批评介入当下影视产业与创作实践,注重中外戏剧的比较理论、戏剧与影视的互动研究,以及当代戏剧创作与实践的研究,切实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影视与戏剧的文化生态建构。
  上海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目前开设有上海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目前开设有、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等研究方向。

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

上海大学在电影理论与历史的研究方向上强调基于电影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跨文化的视野和方法:即既重视对国际和国内电影历史和理论发展的各别研究,也重视它们之间的平行和比较研究;既强调中国本土电影历史与理论的独特经验,也重视运用国际电影历史与理论的成果检讨与反思本土经验和实践;既重视把国外的电影实践与理论的成果引介进来,也重视把本土的创作和理论成果推向世界。

随着电影研究中新兴的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本研究方向也将影视产业和技术,如影视产品的生产与管理、市场与观众、新媒体技术等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等方向,将电影研究放在媒介与产业、艺术与技术的语境中探索中国电影当下的生态环境。

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

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方向对影视的叙事特点、表现方式及观众的接受心理进行具体的分析批评和研究,将“电影美学”与“当代文化”相揉和,注重发挥电影美学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的优势,对电影,乃至电视文化自身发展、演变的方式和规律进行有理论深度的深入研究,探讨不同故事类型在影像传播中的一般规律、视觉特点和社会影响,对不同影片在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票房价值上表现出的相互关系及社会反应模式,进行分层调查和个案研究;在坚持精神价值和文化批判的基础上,对具体影视作品的创作实践和消费状况做出及时反馈和沟通。

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

以昆、京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系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大学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方向在戏曲文学、戏曲史、戏曲理论、戏曲文化研究形成多方面衍射,在昆曲、戏曲文化、舞台艺术方面具备特色和优势。同时,该方向又注重两个并重:一是案头与场上并重,既关注文学、历史与理论,又强调舞台艺术本体,注重场上艺术。二是古今并重,学用结合,既注重古代戏曲发展史,又关注其当下存活状态,以学致用,以用促学。整体上形成学与术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理与实用兼顾的学科特色。

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

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着重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角度,讨论电影美术与造型、声音、动画、虚拟空间、科教影片,探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高新技术在现代电影工业和制作中的应用,并从心理、文化、哲学角度对这些问题做深入研究。

研究方向:

01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陈犀禾、聂伟、饶曙光、冯果、黄望莉、齐伟)

02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曲春景、程波、刘海波、张斌、林少雄(本年度不招生))

03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赵晓红)

04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何小青(本年度不招生)、丁友东(本年度不招生)、徐杰、姚国强、仲星明、潘璋敏)

指导教师:

陈犀禾、曲春景、聂伟、程波、饶曙光、何小青(本年度不招生)、丁友东(本年度不招生)、冯果、赵晓红、姚国强、林少雄(本年度不招生)、徐杰、刘海波、黄望莉、齐伟、张斌、仲星明、潘璋敏

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1.英语 或 日语 或 俄语(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2.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电影专题研究(根据报考导师选择考试科目)

具体如下:

01 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陈犀禾、黄望莉)

02 电影产业与新媒体研究(聂伟、齐伟)

03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曲春景、林少雄、张斌)

04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赵晓红)

05电影政策与管理研究(饶曙光)

06电影文化与华语电影研究(程波)

07电影声音艺术研究(姚国强)

08电影场景与造型创作研究(何小青)

09电影高新技术研究(丁友东)

10科教纪录片研究(徐杰)

11中外影视比较与交流研究(刘海波)

12 影像与动画艺术研究(仲星明)

13 虚拟空间视觉引导(潘璋敏)

14电影理论与创作研究(冯果)

参考书目:

《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下),程季华等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年版

《世界电影史》,【法】乔治•萨杜尔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5年版
《世界电影史》,【美】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005年版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李恒基、杨远婴编 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美】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四月。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戏剧出版社1980年。

《历代曲话汇编》,俞为民、孙蓉蓉主编,黄山书社,2006年1月。

《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中华书局2012年7月。

《昆剧演出史稿》,陆萼庭,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昆曲格律研究》,俞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昆剧折子戏研究》,王宁,黄山书社2013年1月。

《明杂剧史》,徐子方,中华书局2003年版。

《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徐子方,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01《华语电影:理论、历史和美学》,陈犀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1《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陈犀禾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01《影视批评:理论与实践》,陈犀禾 吴小丽编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02《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聂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2《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亨利•詹金斯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02《电影经济学》洛朗•克勒通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03《艺术主体与表达》,曲春景著,学林出版社 2010年版
03《上海电影研究:21世纪之交范式转型期的思想景观》,曲春景编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版

04《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四月。

04《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戏剧出版社1980年。

04《历代曲话汇编》,俞为民、孙蓉蓉主编,黄山书社,2006年1月。

04《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中华书局2012年7月。

04《昆剧演出史稿》,陆萼庭,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04《昆曲格律研究》,俞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04《昆剧折子戏研究》,王宁,黄山书社2013年1月。

04《明杂剧史》,徐子方,中华书局2003年版。

04《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徐子方,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05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饶曙光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05 《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饶曙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版

05 《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 》,饶曙光等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版

06《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 吉尔·布兰斯顿 著,闻钧、韩金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06《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电影的探索策略研究》,程波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版。

07《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2015年第4次印刷),中国;

07《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作与理论》(第1辑)、(第2辑)、(第3辑),姚国强等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2012年、2015年,中国;

07《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中国。

08《电影理论读本》 杨远婴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2月

08《电影美术设计语言》全荣哲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9月

08《电影色彩》周登富 敖日力格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5年1月

08《设计元素:造型与空间》 丹尼斯·普哈拉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年3月

08《建筑与现代性:批判》 比利时:希尔德·海嫩 商务印书馆 2015年4月

09《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 许浅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09《数字电影技术研究文集》,刘达、方捷新主编,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

09《电影科技:数字电影技术应用研究》,刘戈三 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10《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作者:迈克尔•拉毕格 著

10《中国科教电影史》  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赵惠康,贾磊磊著

10《智能时代—媒介融合的桥与路》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斌,付新 著

10《记忆电影》 文汇出版社 作者:任仲伦

11《文化理论关键词》,丹尼•卡瓦拉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1《国际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郑涵 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1《全球化与中国电影文化》,华晓红 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

12《周易》、《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国内外数码动画电影、图形图像方面有学术高度、创新理念的著作、论文等。

13《视觉文化读本》,罗岗、顾铮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视觉文化导论》,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知觉现象学》,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

13《图像理论》,米歇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北京大学出版2003

14《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杨远婴、李恒基,上海文艺出版社;

14《中国电影文化史》李道新,北京大学出版社;

14《世界纪录片电影史》埃里克·巴尔诺,中国电影出版社;

14《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丁亚平 文化艺术出版社

14《电影中的表演》詹姆斯·纳雷摩尔 著,徐展雄 木杉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陈犀禾(男)教授,博士。专业:电影学。主要研究领域:电影理论、历史和批评,华语电影研究。上海大学亚洲电影研究中心主任,ACSS(国际亚洲电影研究学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高校电影联盟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华语电影发展研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项目“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中国电影学术史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2008年)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对中小型国有电影厂在体制改革中的困境和前途的几点思考》(2007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红色理论,蓝色理论,以及蓝色理论之后》获中国文联2005年度文艺评论理论奖,《当代美国电视》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美国出版专著《FILM IN CONTEMPORARY CHINA,1979-1989》(《当代中国电影:1979-1989》)和论文多种。
  联系方式:021-56331901,E-mail: chenxihe@msn.com

  曲春景(女)教授,硕士。专业:影视理论、影视文化批评。主要研究领域:影视理论与批评、影视观众与接受心理研究、影视剧改编、叙事理论研究等。先后主持完成过多项重大理论课题:2000年主持完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叙事与价值”;2002年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影视作品解读”;2003年再次负责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故事与媒介” 的课题研究。科研和教学中获得过多次奖项:《论电视文化批评》获2004年中国电视金鹰节论文二等奖(金鹰奖),《论影视剧制作中的形而上学陷阱》获得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年获高校优秀教师“上海市育才奖”。其著作和论文《阅读的理性》《论视觉文化批评的当代价值》《对影视批评现状的批判》《跟随故事的转移》《叙事与价值》《当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转向》等,曾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报》、《名著欣赏》等多家刊物介绍转载和复印。现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兼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上海大学学报编委。2005年春季学期应邀到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斯坦敦学院访问和讲学。
  联系方式:021-66521636,E-mail :quchunjing@163.com

聂 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泛亚电影、电影产业与影视文化批评。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常务副处长,兼任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历获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王宽诚育才奖等称号;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十三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优秀文艺评论奖、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等。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新媒体发展协同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专家评委,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评委,“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影视与新媒体创意制作”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上海市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韩国中国电影论坛海外委员等。国际学术刊物《电影中国》编委,《影视文化》杂志联合主编,《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新作》等国内学术杂志的学术委员与编委。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创新与发展研究》,主持省部级重大项目《“互联网+”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融合创新》,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7项。专著《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等两部,编著《第六代导演研究》《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及译著等九部。

联系方式:021-56331901,E-mail: nieweiphd@126.com

程波(男)教授,1993年考入复旦大学,2003年1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毕业,2003年3月进入上海大学工作,现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专业为电影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当代华语电影。有《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电影的探索策略研究》、《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西风破:三千年西方美学讲读》、《天才与疯子:达利画传》等著作出版。先后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当代电影的探索策略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先锋视角下的中国当代电影,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近十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1997年开始写作小说,发表中短篇小说数十万字,2003年开始剧本创作,著有影视剧本若干。

联系电话:13817035540    E-mail: ellenpoe@163.com

饶曙光(男),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会长,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社科基金项目评委、评审。

   1985年开始从事电影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史、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影视与大众文化等。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共300多万字。《创意制胜——跨越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特等奖。《华语电影新发展及其前景》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特等奖。

   出版了多部译著和专著,主要有:《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博影而思——饶曙光文集1、2、3、4》。主编有《中国电影分析》、《新思维 ·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侯孝贤电影研究》等。承担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通史》(首席专家)。

    联系方式:010-64296146,E-mail: raoshuguang@126.com

林少雄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纪实影片、影视文化与视觉认知。出版有《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纪实影片发展与执政党的文化策略》(2009)、《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2005)、《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影片(2003)、《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2003)、《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读解》(2001)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其中《洪荒燧影》、《古冢丹青》(1999)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新编艺术概论》(2007)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影视鉴赏》(2007)入选中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影视理论文献导读》(2005)被国内数十家高校选用为研究生教材,《艺术概论》入选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另有七十余篇学术论文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
  主持有“国家形象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策略”(国家哲社规划课题,2011)、“世博会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2010)、“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及路径研究”(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2008)、“纪实影片文化史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影学”项目课题,2008)、“从纪实影片的发展看执政党的文化策略”(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2003)“民族艺术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课题,2007)、“纪录片文化研究”(上海市教委社科课题,2002)等项目;
  中国高教影视学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先后担任上海首届艺术博览会开、闭幕式及专题片拍摄制作总策划(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闭幕式前期总策划(2003-2004),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中国馆、主题馆整体策划(2009);主编的“中国彩陶文化解密丛书”被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拍摄为六集专题片《神秘的中国彩陶》,本人被聘请为该片学术顾问。
  曾在德国美因茨大学、“德国之声”(2009)、新西兰奥克兰大学(2005)等高校或机构访学、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专题研究。
  联系方式:(H)021-65927709,(C)18601774966 ,

E-mail:linsx7709@yahoo.com.cn
  注:本年度不招生

姚国强 (男)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录音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兼职);原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科研信息化处处长(2002-2013)。

   现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声音艺术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录音师协会电影录制制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卷”编委会编委、“影视声音卷”主编等多项社会学术职务。

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贵州民族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兼职、客座或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西传媒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特邀研究员或专家委员等。

先后公开发表各类学术文章1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含译著)10余部,主持了20余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多项学术成果获奖。

先后参与电影故事片声音创作10余部、动画片1部、环幕电影2部;电视剧声音创作百余部集。多部影视作品获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电影声音艺术史、电影声音美学、声音人类学和电影声音艺术教育学。

联系方式:(传真)010-82049475,

E-mailygq@bfa.edu.cnyaogq8888@sina.com.cn  

何小青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主要专注于公共艺术实践理论及电影场景与造型创作研究。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城市环境艺术·壁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2013年获“CIDA中国室内设计杰出成就奖”,2014年担任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独立出版《何小青设计作品集》、《都市中的屏风——城市景观墙的设计与应用》、《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等专著。主编《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获奖作品集》、《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公共艺术之“公共性”流变源考》、《欧洲文艺复兴的理性启蒙》等论文。先后承担上海市政府重点工程、“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西大厅)室内装饰设计”、“上海世博会‘德中同行’竹展馆室内展示设计”等多个项目。主持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室内设计》、上海市教委项目《崇明岛社区规划中的生态景观对策与技术研究》。主持横向课题《上海青西郊野公园艺术规划》和《上海嘉定新城文化艺术规划》。

2017年5月,学术论文《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反思》发表于《当代电影》。

2017年9月,学术论文《浅议“电影工业化”》荣获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

联系方式:021-56331035   E-mail:hxq@shu.edu.cn

注:本年度不招生

丁友东(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电影高新技术。主要研究领域:老电影数字保护与修复技术、影视大数据与信息可视化技术、增强现实与计算机动画技术等。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起在上海大学工作,曾任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2002年聘为教授,200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2003年作为访问教授分别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日本会津大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10余项,目前主持的主要课题有:中国珍贵历史文献影像资料数字修复系统(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全国青年计算机科学家会议优秀论文奖。
   联系方式:021-56332330(O)

E-mail:ydding@shu.edu.cn,网址:http://graphics.shu.edu.cn

注:本年度不招生

徐杰,国家一级编辑,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现任上影集团东影传媒总编辑(上海东方电影频道总监),上影集团科教电影制片厂厂长,中文核心期刊《电影新作》主编。曾任职上海电视台,从事影视创作和制片工作;任职上影集团十多年来,担任主创/制片人,拍摄百集纪录片《上海建筑百年》获多项大奖;担任主创/制片人,拍摄纪录片《记忆电影》获2005年度上海市重大题材文艺作品单项成果奖;担任主创/总制片人拍摄彩色宽银幕纪录片《海上传奇》入选戛纳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获三项国际纪录片金奖;担任主创/总制片人拍摄彩色宽银幕纪录片《报国之路》、《陈家泠》、《抗生素》等多部科教片纪录片获多项国际大奖和国内奖项。担任编辑并撰稿《诗与画》(上海人美)、《记忆电影》(文汇出版社)、《电影双城记》(上海辞书出版社)、《电影三十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主编《陈家泠》(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多本书籍出版以及发表相关论文;总策划主题为电影/书画/当代艺术/汽车/家居装潢的上百个影视节目在海内外电视台及视频网等播出和上线;近年来带领上影集团专业团队主创大量科教片纪录片。研究方向为科教纪录片、影视产业管理、影视媒体运营等。

联系方式:17717533622,E-mail:xj@eastmovie.com.cn

刘海波,男,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委会副主任,长三角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上海国际电影节及白玉兰电视节资深选片委员。出版《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等专著两部,主持“上海经验与中国道路:上海电影中的百年中国多元现代性研究”等哲社课题2个,发表学术论文和电影评论数十篇。专业方向为影视文化研究与批评。

联系方式:13817756897,E-mail:f12@shu.edu.cn

赵晓红,女,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教授,上海大学戏剧戏曲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戏曲史论。主持教育部课题《江浙沪戏曲剧团体制转型及推进产业化发展研究》、国家古委会项目《朱有燉集》等。出版专著《朱有燉研究》《江浙沪戏曲剧团体制转型及推进产业化发展研究》《昆曲艺术概论》(合著)《中国戏曲美学》(合著)多部,在《文学遗产》《戏剧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清抄本昆曲身段谱研究》。

联系方式:18018626092, E-mai:38916139@qq.com

冯果(女):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及创作

创作经历:参加过《电影春秋》、《孽缘》、《青春与共》、《我爱杰西卡》、《春蚕》等100多部集影视剧的拍摄。学术成果:出版两部学术专著:《多元素参与的电影表演》,《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困境》同时,在核心期刊和专业期刊上发表了《数字技术产业中的电影表演》、《电影中的无声艺术》、《从失语者到叙述者-对新生代独立电影的分析》、《第三代电影人的改编艺术》、《消费社会中的电影产业》、等80多篇学术论文, 其中CSSCI论文17篇

联系方式: E-mail: 13816112263@163.com

黄望莉,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博士,制作部主任、上海-伯克利电影与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执行)。1997年毕业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学位;201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做访问学者,曾先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UIUC)、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夏威夷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等参加学术交流和会议。目前主要研究的领域: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政策及其策略研究、华语电影研究等。

近些年来主持了一项国家社科艺术学的项目、获得2017年度的教育部规划项目、国家广电总局一般项目等。此外,还作为第二项目人承担了两项广电总局的部级项目,先后参加了由学院主持的“211”项目、“085”项目、“一流学科”、“高峰学科”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两部专著分别获得上海市第3期电影学重点学科、上海市第13次社会科学文库出版资助出版。所参与的决策咨询报告也获得了广电总局领导的批示。曾连续多年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选片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协会理事、夏衍电影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会员等。

联系方式:18017331848, E-mail:wanglihuang2003@sina.com

齐伟(男),博士,副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学学者,“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委员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历获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华语电影历史与理论、当代华语电影批评、新媒体与电影产业等。

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1项,主持完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课题等省部级课题4项,上海市教委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现代传播》《上海大学学报》等多家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在《解放日报》《中国艺术报》等主流报刊杂志发表影视文化时评二十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一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联系方式:021-56331901 E-mail:qwei712@163.com

张斌,男,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12),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媒体传播系访问学者(2010-2011)。主要研究领域:影视理论与批评、新媒体与影视产业、媒介理论等。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两项,决策咨询专报获得上海市主要领导批示。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十余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新闻与传播》《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等全文转载,出版专著《镜像家国——现代性与中国家族电视剧》《重屏时代——媒介转型中的影像新景》,译著《布尔迪厄与新闻场域》,合著《电视新闻生产:理论与实践》《影视艺术概论》《纪录片概论》《纪录片解析》《电视产业经营学》《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2012上海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等,主编《电视研究读本》《泛屏与跨界:中国影视发展的新图景》等,学术成果曾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学会奖论文一等奖(两次)与著作二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艺术论文一等奖、中国电视飞天奖电视剧评论二等奖、上海大学年度科研创新贡献奖(人文社科艺术类)高端论文二等奖等学术奖励。历任学术和社会职务有: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理事兼秘书长,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国际短片大赛选片人,上海电视节电视剧“白玉兰奖”选片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评审专家等。

联系方式:15821188919,zhangbinsh@126.com

百度学术个人主页:http://xueshu.baidu.com/homepage/zhangbinsh

仲星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分院创始院长、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创始院长、文化部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数码艺术教育委员会会长、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常委及华东区秘书长、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住建部建筑文化中心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数字图形图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院奖常务理事及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画学会理事、中国玩具协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委。主要研究领域:数码影像艺术、文旅创意产业。编撰出版了《印刷工艺与装潢设计》、《佛教艺术》、《苗绣密码——战神的召唤》等学术著作及主编了《二维动画艺术与数码技术》、《网络信息检索与运用》、《数码图形设计》、《数码漫画》、《数码立体造型》、《电脑游戏基础设计》等丛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发表了《构筑中国数码艺术基础教育体系》、《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及应用》、《艺术与设计基础》、《易学图形概念研究》等专业论文十多篇。先后完成了“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现状分析”、“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研究”等研究课题,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数码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数码艺术教育模式探索”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主持承办了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大展暨专家论坛、全国数码艺术教育成果展及高峰论坛、中国包装联合会第九届华东大奖、中国学院奖数字出版设计论坛、国际数字创意与工业设计大赛暨第七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学院奖第六届影视动漫大赛颁奖典礼暨教育论坛等大型学术活动。

50多件作品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A级,2011年中国学院奖年度人物“数字艺术教育贡献奖”,2012年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中国数字影像年度人物奖”。

同时,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演绎策划;主持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国家文化地理信息库建设重大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村寨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系列项目,其中作品《赛装节》在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数字电影节暨数字艺术博览会中荣获“最佳数码纪录片”奖;担任数码电影《良心作证》、《生死诺言》制片,哈尔滨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青春·未来》大型文艺演出策划、视频监制;主持了第六届中国戏剧艺术节、亚太经济APEC中国馆、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南京市地铁1号线、南京市中央公园、南京市栖霞山文化旅游景区、栖霞寺三论宗祖庭主题公园、常州市宝林禅寺、扬州市宝应泰山殿、重庆市潼南大佛寺等大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艺术设计。

目前,正致力于艺术教育、艺术科技、艺术禅和佛教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文化旅游的规划设计。同时致力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大型项目数据库建设、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项目子课题——图形符号标识规范;主持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中美人类想象力研究数码艺术工作室”及“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中韩VR技术研发与国际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室”。

联系方式:电话:021-69982262  邮箱:zhongxingming88@126.com

潘璋敏,潘璋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8年上海大学(原上海科技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瑞典University West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6Z00672 )。目前主要研究的领域:虚拟空间视觉的安全性、影视视觉文化与智能科技的交织、视觉引导的前期策划等。在研2项省部级有关虚拟视觉纵向项目,近五年论文17篇,(SCI、EI收录5篇);影视作品:国际奖一部,国家奖三部,收藏二件:专利六项。

联系方式:13901776671, E-mail:zmpan@shu.edu.cn





上一条:0303J8 社会哲学与文化发展

下一条:​080600 冶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