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00 冶金工程
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有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并设有冶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条件为国内前列水平,在冶金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新技术的开发方面成果丰硕显著。学科带头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
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钢铁冶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2)冶金熔体的结构与凝固,(3)外场下的冶金与材料制备,(4)冶金反应工程学理论及应用,(5)有色冶金新工艺及资源综合利用。
现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有:焦炉煤气副产制氢技术、高温合金叶片定向凝固、钢液精炼、熔融还原技术、高合金组元活度及熔渣键合结构模型、冶金熔体数据库、高温Raman谱研究、金属凝固过程、外场下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技术、电磁净化与电磁连铸技术、电磁冶金过程数值模拟、超导强磁场下的凝固和材料制备、氧流控制冶金技术、转炉及电弧炉炼钢过程的计算机仿真、连铸工艺优化、电化学冶金、转炉和电弧炉的计算机控制、高压下高合金的还原脱磷和高氮金属的制备、夹杂物控制技术、氧化物矿石的氢还原等。
至今,已有2名本学科培养的博士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名提名奖。欢迎跨专业报考。
研究方向: 01 冶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能量转换
02 熔体精炼和纯净钢及特殊钢
03 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和数据库
04 强磁场下冶金及材料制备
05 特种物理场下冶金及金属材料制备技术
06 高温合金精密铸造技术
07 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及固体电解质脱氧新技术
08 金属的快速及亚快速凝固与新材料
09 铁合金熔炼和精炼新技术
10 冶金传输理论
11 过程数学模拟及仿真
12 外场下电化学冶金
13 特种熔炼及冶金质量控制
14 金属凝固过程与连铸
15 外场下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技术
16 非平衡凝固与新材料
17 高效节能低成本钛合金制备技术
指导教师:
刘玠、任忠鸣、翟启杰、杨健、鲁雄刚、操光辉、钟云波、许茜、李重河、汪学广、尤静林、李喜、付建勋、吴永全、吴成章、王江、冷海燕、张玉文、雷作胜、高玉来、于要伟、李传军、程红伟、任维丽、李慧改、吴广新、张义坤、玄伟东、仲红刚、罗群等。
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英语
2.冶金物理化学 或 金属学 (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3.钢铁冶金学 或 金属凝固原理(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参考书目: 冶金物理化学:
《冶金热力学》李文超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5
金属学:
《材料科学基础》胡庚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钢铁冶金学:
《钢铁冶金学原理》黄希祜,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第二版)胡汉起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凝固过程》M.C.Flemings主编,关玉龙译,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1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刘玠(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导师、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业: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1、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2、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流程型工业智能制造创新型应用研究;3、冶金工厂技术改造和重大冶金装备国产化的创新与实践。
刘玠院士主持并参加研究的“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武钢一米七热轧机控制新系统”、“太钢1549MM热连轧工程三电系统”、“武钢热冷连轧机自产钢数学模型的研究”、“武钢热轧厂精轧机轧制压力数学模型的研究”等重大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二等奖(1998年)、三等奖(1985年、1987年)。领导建成我国第一条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ASP)和我国第一条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二等奖(2003年)。先后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第八届国家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第二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2002年、2006年)。2009年,他领导的“鞍钢技术改造与扩建工程”被评为“建国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
联系方式:021-61713366(O) E-mail:liuj@cae.cn
任忠鸣(男),教授,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电磁场下冶金过程,连铸凝固,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叶片制造。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上海市重大专项与重点企业合作项目。作出了静磁场造成定向凝固界面失稳和细化组织等多个新发现,开发了电磁净化金属液等新技术,并得到应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SCI论文30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大会主旨报告30余次。2度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培养的研究生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联系方式:21-56331102(O) E-mail: zmrenb@163.com
翟启杰(男),教授、博士。专业:钢铁冶金 研究领域:金属凝固组织细化及均质化。
研究金属凝固过程及组织细化和均质化技术,包括不同工艺条件、工艺参数和技术手段对凝固过程及凝固组织的影响,重点是开发凝固组织细化和均质化技术。揭示了脉冲电流(ECP)细化金属凝固组织的机制和条件;提出了脉冲磁致振荡(PMO)凝固细晶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其在连铸中的工业应用。
承担课题:先后主持了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提出5项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新技术,开发出9项铸造新产品,申报及获得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 近12项技术成果投入应用。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201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8年出版专著1部。
联系方式:021-66136563(O) E-mail:qjzhai@shu.edu.cn
杨健(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炼钢与连铸工艺,夹杂物控制技术。已发表论文23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于2002年、2007年两度荣获日本铁钢协会国际期刊ISIJ International泽村最佳论文奖,2009年10月-2016年12月连续三届担任宝钢“金苹果计划”炼钢技术领域负责人,2010年4月入选上海市"侨界十杰",2010年8月和2014年9月两度入选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2012年9月评选为“十一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12月被聘请为英国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杂志编委会委员,2015年3月荣获日本铁钢协会西山纪念奖。2017年4月荣获韩国金属与材料协会国际期刊Metals a 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最佳论文奖。2010-2016年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宝钢分会会长。
联系方式:15821334017 E-mail: jian_yang@t.shu.edu.cn
鲁雄刚(男),博士,研究员。主主要研究领域为冶金新工艺,具体工作包括:渣金间带电粒子流的运动规律及其控制理论、无污染脱氧新技术、固体透氧膜(SOM)法短流程制备金属、冶金过程炉气绿色资源化。承担和完成的课题有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40余项。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授权35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60余篇,被SCI/EI收录420篇次。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分会第六届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特种冶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分会第六届委员,炼钢分会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曾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宝钢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曙光学者、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和称号;获省部级各类奖5项。
联系方式:18017709296; E-mail: luxg@shu.edu.cn
操光辉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属间化合物塑性机理、金属和合金剧烈塑性变形、微纳合金设计、合成和结构调控、先进钢铁材料及高温热障防护涂层研究;采用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从纳米和原子尺度研究材料微观结构,诠释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精通透射电子显微术,具有多年从事透射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表征材料晶体结构和缺陷经验。2001年至2007年在TU Dresden及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从事研究工作,其中2003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已在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和德国的TU Dresden结构物理研究所、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和Iowa State University等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和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等项目。
联系方式:E-mail:ghcao@shu.edu.cn
钟云波(男),研究员(正高三级),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工程系副主任、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冶金及材料电磁加工、超高强磁场(--35T)下(金属)材料制备、钢铁及有色金属及合金精炼、金属及合金的凝固及连铸、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备、高性能工模具钢冶金过程、磁控电渣重熔/连铸、大尺寸金属连铸坯/铸锭组织控制、高性能功能材料制备、电沉积、高硅钢材料制备等。中国金属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委员、纯净钢及二次精炼分会委员、全国冶金工艺及理论分会委员、上海市金属学会复合材料分会委员、日本铁钢协会(2006-2008)及美国TMS学会海外会员(2014)。
出版/参编专著各1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6项(另33项获受理),在Scientific Report、Electrochimica Acta、Applied Physics Letter、Materials & Design、MMTB、ISIJ Int.、金属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10余篇,被SCI/EI收录190篇次,总他引大于1000余次。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5)、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第六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8TMS Nagy El-Kaddah Best Paper Award、国际会议“Excellent Young Scientist Award”、国际会议最佳Poster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等16项。同时获得上海市启明星、启明星跟踪、上海市曙光学者、江苏省创新人才等人才称号6次。获邀在国际会议上担任分会主席9次,任大会主席或大会秘书6次;获邀在国际、国内会议做大会邀请、主题或邀请报告三十余次。主持或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2项、面上3项、863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百优博士论文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重大重点攻关项目及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重点项目近三十项,2017年实现上海大学技术成果转化迄今为止单项最高金额项目的签约。
联系方式:021-66136562; Email: yunboz@shu.edu.cn
许茜 (女)教授,博士。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冶金与材料制备物理化学,熔盐化学与技术,多元共生矿绿色化冶金工艺。目前开展熔盐技术进行金属和碳材料的制备、二氧化碳捕获、高能转换研究,以及湿法冶金过程界面反应与现象的基础研究。以及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完成2项国家973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6项企业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20余篇;出版译著《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及应用》 。
联系方式:13621745449; E-mail:qianxu@shu.edu.cn
李重河 (男), 研究员,博士。新加坡材料学会会员(Singapore Material Society, member), 美国陶瓷学会会员(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member), 新加坡国际研究者协会会员(Singapor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 Club, member),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委员会委员(第四届)。曾任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院高级工程师(Senior Research Engineer in Institute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of Singapore),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在材料设计、新材料研制、储氢材料和动力镍氢电池、计算材料科学和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有十多年经验和积累,近年来一直从事新型高效节能钛合金制备技术的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负责和参与了多个国家级或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发表科技论文140余篇,其中80多篇被SCI收录。申请专利20多项,获2009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同时,任上海特种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承担上海市科委级相关项目以及工程中心建设任务;此外,同海外高校、研发团队等保持密切联系,如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法国国立贝尔福-蒙比利亚工程技术大学、加拿大艾伯塔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美国Compu Therm LLC公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联系方式:56332934;E-mail:chli@staff.shu.edu.cn
汪学广(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1年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催化新材料设计、制备和多相催化反应的基础研究工作。对介孔材料、纳米催化剂的合成方法、组装机制、催化反应机理等都有深厚的研究背景,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80 余篇, 论文被他引超过 2000次, h-index 为27。
联系方式:021-56338244; 15921971425. Email: wxg228@shu.edu.cn
尤静林(男),上海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专业:材料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原子和分子光谱应用。主要研究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i) 极端条件下物质结构的分子光谱检测技术;(ii)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变及其熔体结构定量化研究与应用;(iii)冶金连铸保护渣低氟和无氟化研究与应用;(iv) 微观结构和光谱波谱计算机模拟。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谱学会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冶金物理化学、冶金材料制备以及原子和分子光谱、波谱和计算模拟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开发的高温拉曼光谱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展的熔体结构实验研究,具国际前沿水平。运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和密度泛函等理论方法,确立高温熔体中微观结构基元的及其实现定量解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沟通微观结构和宏观物性的熔体团簇模型,沟联和解析了宏观物性与熔体微结构之间的关系,阐明冶金反应机理。2010-2011年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高温化学和辐照研究所受邀工作。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60余篇,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
联系方式:E-mail:jlyou@staff.shu.edu.cn
李喜(男),法国国家博士,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专业:钢铁冶金,研究领域:强物理场下冶金,材料加工和纳米材料制备。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教委基础研究等项目。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7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其中12篇发表于材料界著名刊物ActaMaterialia。获授权专利6项。曾获法国格勒诺布尔工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和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与法国EPM Madylam实验室和法国Grenoble LNCMI强磁场实验室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联系方式:Tel & Fax: 021-56337244, E-mail: lx_net@sina.com
付建勋(男),教授、博士。专业:钢铁冶金,研究领域:特钢开发及钢铁冶金技术。河南焦作人,1969年,上海大学教授、博导、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工学博士;台湾成功大学钢铁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台湾成功大学能策中心副研究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暨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省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协同创新中心兼职教授、博导;上海大学冶金学科高原计划连铸方向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材料与工程学部评审专家;台湾次世代钢产学大联盟兼职教授;台湾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带薪顾问;研究方向:高品质特殊钢的开发、钢铁冶炼与连铸技术。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40篇被SCI、Ei收录,17项专利,两本中文学术专著、一本英文学术专著。
结项课题:"超级钢生产及减碳创新技术开发(台湾教育部研究计划,共同主持)"、"节能减碳减废之钢铁产业环境面研究(台湾经济部,共同主持)"、"薄钢胚连铸连轧制程数学模型之研发(台湾国科会,主要完成人)"、"生质碳还原氧化铁之反应特性探讨(台湾中钢公司,主要完成人)"、"镁氧化物冶金的热力学理论研究(台湾中钢公司,共同主持)"、“连鋳过程鋳坯展宽机理及控制的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主要完成人)”; “钢厂关键界面物质流、能量流协调优化技术与工程示范子课题-红送裂纹机理研究( 2013BAE07B00)(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主持人)”;“用氧化物冶金技术开发高强塑性非调质伞骨钢(青岛钢铁公司,主持人)”、上海市科委:特殊钢材料数据库的建设等。
在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铸坯纵裂机制研究及其数值模拟与热模拟,(51474142);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钢在凝固过程液-固两相时高温蠕变行为的解析,(516711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硫化物生长行为的研究(51874195)”“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非调质钢全链条数据库的建立(2018YFB0704400)”;宝钢/汽车用钢国家重点实验室:镁钙复合处理工艺开发易切削齿轮钢钢; 苏州苏信特钢:硫化物形态的优化;中天钢铁公司:非调质钢体系的开发及品质提升;济源钢铁公司等十余项企业项目。
联系方式: 13701837760;Email: fujianxun@shu.edu.cn;
上海市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12楼337室(200044)
吴永全(男),1973年出生,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手段】计算机模拟(Ab initio calculation,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与非弹性光散射分析(Raman and Brillouin spectroscopy)【主要研究对象】高温熔体(金属、硅酸盐),界面(金属-金属界面、金属-非金属界面、固液界面、晶界)【主要研究内容】液态金属及其对应晶体、玻璃的微观结构描述及非弹性光散射检测;硅酸盐熔体的微观结构及其热力学模型构建与计算;微观固液界面的结构、各向异性及凝固、熔化动力学,理论描述体系;液态金属凝固过程中的nucleation过程结构演化及其理论描述;界面的原子扩散及其结构演变;空位对所有热力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中的原子精确标定;布里渊散射理论体系的构建;布里渊散射解决液态金属粘度测量的标准统一。到目前为止,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课题5项,参与或主持子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
联系方式:Tel: 86-21-56332144
吴成章(男),教授,博士。专业:钢铁冶金 研究领域:焦炉煤气制氢、能源材料。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去日本广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工作两年,于2010年调入上海大学工作至今,现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成章博士主要从事能源材料相关研究,包括高性能储氢材料以及透氧膜材料的开发,以及OER电催化剂的设计。另外也致力于气体吸附性能测试相关设备的研发。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省部级项目若干项,也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项,近年在J. Membr. Sci., J. Phys. Chem. C, Appl. Phys. Lett., Chem. Mater., J. Mater. Chem., Inorg. Chem., J. Phys. Chem. B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SCI引用1000多次。
联系方式:13817087488 E-mail: wucz@shu.edu.cn
王江(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为磁场控制金属凝固过程及其可视化研究,磁场控制增材制造(3D打印)金属构件凝固组织研究。自2006年起从事电磁冶金相关研究至今,先后在法国、英国从事相关领域学习、研究工作。2015年8月获得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人才计划,受聘上海大学副教授后回国工作。在《Scientific Report》、《Applied Physics Letters》、《Acta Materialia》等杂志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0余篇,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6次,荣获‘2016 International LIMTECH Young Scientist Award’。这一奖项是表彰在电磁冶金、电磁流体力学应用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青年科学家(40岁以下),每年全球唯一获奖人。参与法国ANR、英国EPSRC、国内自然基金面上、重点项目、国家973、863项目十余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电磁场下冶金相变机理研究”主要负责人之一,国家“两机”重大科技专项,单晶/柱晶涡轮叶片成形控形控性技术基础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晨光”计划、“扬帆计划”等数项人才项目,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
联系方式: E-mail:jiangwang@i.shu.edu.cn
冷海燕(女),教授、博士。专业:冶金工程 研究领域储氢材料开发与应用。
重点研究添加剂、元素掺杂、纳米限域等对于高容量储氢材料的吸放氢性能影响规律与作用机理;研究微波辐射对于储氢材料制备和改性作用机理;研究轻质储氢材料不可逆放氢性能的催化机理与动力学调控技术;研究纳米储氢材料的制备与改性技术等。承担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
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累计SCI他引600多次。授权国内发明专利6项,国际专利4项。
联系方式:021-66136577(O) E-mail:lenghaiyan@shu.edu.cn
张玉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金属材料的表面防护强化、陶瓷与金属的高温连接、陶瓷透氧膜反应器的开发及应用。具体研究内容涉及高炉风口的表面防护强化、陶瓷透氧膜材料、大尺寸陶瓷透氧膜器件的成型与高温焙烧、陶瓷膜件与金属件的高温封接、基于陶瓷透氧膜反应器的碳烃类重整制氢/合成气等方面。在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Fuel、Fuel & Energy、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正式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6项。
联系方式:13917946499;E-mail:springzyw@shu.edu.cn
雷作胜 (男),教授。研究领域和兴趣:连铸及电磁连铸(如软接触电磁连铸、电磁制动、电磁搅拌等)、磁流体力学、磁重力补偿下流体物理、金属熔炼及凝固过程气液两相流、电磁感应加热、液滴动力学、泡沫动力学等。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为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五十余篇。入选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个人及所在团队先后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学位论文),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等。
联系方式:lei_zsh@staff.shu.edu.cn
高玉来(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冶金工程、材料加工 研究领域:金属凝固、高性能钢铁材料、微纳材料。
重点研究金属凝固组织与性能控制、先进钢铁材料的焊接与组织关联机制、微纳功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等。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 Corrosion Scienc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等40种英文国际期刊的特邀审稿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 项。先后主持包括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中德Robert Bosch国际合作基金、中德PPP合作基金及企业委托项目约40项研究项目。培养的研究生连续四年5人获得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近年来发表SCI 收录论文100余篇,其中ESI 高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2 篇,影响因子大于3 的论文45篇,其中含3篇过6、3篇过7、2篇过12。总影响因子为324,SCI 总引用1200余次。
联系方式:021-66136536(O) E-mail:ylgao@shu.edu.cn
于要伟(男)、理学博士、教授、东方学者。主要研究领域:钢铁冶金和颗粒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离散元、有限元(体)、元胞自动机方法等在冶金和材料制备过程的应用,冶炼工艺和新技术,冶金测量技术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英文SCI 30篇以上,25均为第一作者。 获得芬兰图尔库市荣誉理学博士(honored,<3%,首位华人获得者),多次在欧盟内国际会议和研究院所做邀请报告。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承接上海市及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芬兰创新局项目1项,欧盟RFCS项目1项,美国能源部项目1项,欧盟企业课题若干项。
联系方式:15800719515 E-mail:yaowei.yu@hotmail.com
李传军(男),博士、副研究员、洪堡学者、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电磁场下金属及合金凝固热力学及动力学,(2)电磁场下材料热物性测量及计算,(3)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技术。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电磁制备理论及应用研究,开展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研究工作。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5篇,影响因子3.0以上论文10篇,发表论文他引100余次。申请国家专利15项,其中授权7项。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相关研究工作已荣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s),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浦江人才”计划,日本磁科学协会授予的优秀报告奖等荣誉。
联系方式:021-56334042,E-mail:cjli21@shu.edu.cn
程红伟(男),博士,教授。专业:冶金工程。致力于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和电化学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冶金过程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功能陶瓷膜、纳米催化和电池电极等能源材料。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Catalysis Toda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Energy & Fuel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45篇次,EI收录60篇次,被引频次总计500余次,H-index为15;以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6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Energy & Fuels等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和称号。
联系方式:021-66136561(O); E-mail: hwcheng@shu.edu.cn
任维丽(女),研究员、博士。专业:钢铁冶金 研究领域:镍基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控制。
研究静磁场下凝固对单晶高温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包括对枝晶形态、偏析、析出相的作用,通过控制多方面组织特征获得理想的力学性能;研究高温合金蠕变疲劳氧化交互作用下的损伤断裂机制和寿命模型。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和2项企业委托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等杂志上。
联系方式:15902176956 E-mail: wlren@staff.shu.edu.cn
李慧改(女),副教授、博士。专业:钢铁冶金 研究领域:钢中夹杂物及析出相控制。
重点研究钢铁冶炼及凝固过程夹杂物的控制。2014年及2017年美国强磁场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973项目2级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钢铁联合基金、上海市优青基金及与宝钢、首钢等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合作出版著作一部。
联系方式:021-66136580(O), E-mail:lihuigai@shu.edu.cn
吴广新(男),博士,副研究员,中国金属学会金属涂镀层技术分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美国TMS协会会员。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冶金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界面现象、计算材料学。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上海科委重点项目、宝钢、上海通用等10余项,现正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热成形过程中锌基镀层诱导高强钢基体的开裂行为及机理研究"、上海科委自然基金"热浸镀过程中熔体微结构与界面反应相关性研究"等项目。开发了一系列Al-Zn-Si-M(M=Ti、Mg...)新型镀层体系,提出了镀铝锌线锌花控制技术,并研究了基板中的合金元素,如Mn、Si等对热浸镀过程中可镀性的影响规律,并取得突出成果,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有24篇被SCI、EI或ISTP收录,是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Alloy and Compounds等期刊审稿人,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6项。
联系方式:021-56337547 gxwu@shu.edu.cn
张义坤(女),副教授、博士,洪堡学者。专业:冶金工程 研究领域强磁场下材料的凝固与物性研究。
长期从事强磁场下磁性功能材料的制备与物性调控以及液态金属的非平衡凝固行为研究。2013年获德国洪堡基金(AvH)的资助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和德国宇航中心从事了20个月的洪堡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7月被引进到上海大学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近年来在液态金属的形核动力学、稀土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磁性及磁热效应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至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材料与冶金领域的权威期刊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国际SCI学术论文3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24篇、中科院1区或top论文2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7篇,1篇获Top Cited Author Award奖;受邀担任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Intermetallic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等10个英文SCI期刊经常性审稿人,获Intermetallics最佳审稿人奖;获2011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5项。
联系方式:13816462521,E-mail:ykzhang@shu.edu.cn
玄伟东(男)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磁场下金属凝固组织控制和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高温合金凝固组织优化、缺陷控制,热处理工艺优化和热等静压处理对高温合金铸件组织和性能的研究。目前已经主持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机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企业项目4项,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等项目。2014年至今以在冶金和材料领域的权威期刊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power sources、Applied surface science、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Materials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国际SCI学术论文40余篇。此外,还受邀担任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英文SCI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13918594145 E-mail:wdxuan@shu.edu.cn
仲红刚(男),副研究员、博士。专业:钢铁冶金 研究领域:凝固过程与组织控制。
2007年6月在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2013年4月于上海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钢的凝固过程及组织控制研究。研制开发了独具特色的连铸坯枝晶生长热模拟试验机、大型钢锭凝固热模拟装置和双辊薄带连铸凝固模拟装置,主持自然基金、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3项课题,参与了多个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5项,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一项(排名第5)。
联系方式:021-66136529(O) E-mail:hgzhong@shu.edu.cn
罗群(女),副研究员、博士。专业:冶金工程 研究领域:材料相变热力学。 关注于镁基和铝基合金相变热力学问题研究,基于热物性参数的评估和优化,指导镁稀土合金和铝锌镀层合金的成分设计和物相选择。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7-201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晨光计划”,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面上项目;获2016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技论文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和分会主席;受《中国材料进展》特邀约稿发表论文。目前已发表论文3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
联系方式:021-66136577(O) E-mail:qunluo@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