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400 美术学
上海大学美术学(130400)2019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考核”制,凡符合报考条件的申请人需提交相关材料,学院将对考生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价,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和导师推荐意见,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推荐拟录取。
一、申请人申请
(一)硕博连读生
按照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实施办法(试行)》要求申请,(由于本学位点博士培养为4年制,“硕博连读学制”应从5年调整为6年)。
(二)公开招考博士生
1. 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第一)作者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折合百分制60分),托福(TOEFL)、雅思(IELTS)、GMAT、GRE和其他语种(仅限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可参照此标准;
(4) 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2. 申请时间
申请人需于2018年 12月5日~2018年12月31日登录“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报名系统”,按相关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手续。
3. 材料提交
邮寄或报送报名材料 (请考生务必于2019年1月8日之前寄送到上海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过期视为自动放弃报考资格):
(1)上海大学2019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网报系统下载打印,A4纸正反打印)。
(2)两名与报考专业相关、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书(模版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其中一名必须为报考导师。
(3)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进入“学位查询”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进入“学信档案”在线申请学籍验证,打印下载本人的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6)本人的硕士成绩单(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部门公章)。
(7)报考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书(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
(8)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
包括硕士论文题目、指导教师以及论文摘要和创新性总结。
(9)已有科研(或创作)成果、获奖证书
包括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科技奖励以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等;所获得的各类与申请博士有关的获奖证书复印件;参展或获奖作品须付证书复印件和作品照片;个人作品集、出版物或取得具有相应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相关证明。
(10)外国语水平证明材料
外国语水平证书、成绩单或留学经历证明等。
注:以上材料均一式一份,其中6-10项装订成册提交,所有材料以长尾夹固定,不予退还。
邮寄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A楼611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200444) 电话:66134020
4. 打印准考证
考生可在上传标准证件照和网上支付报名费成功后且已邮寄报考材料一周以后,进入网报系统进行查询报名状态并在规定时间内(2019年1月下旬至3月10日)打印准考证。
二、材料审查、综合考核、拟录取
(一)材料审查(专业基础)
报考博士的考生向上海大学研究生院提出申请,在相关部门组织下进行审核。相关学院组织专业审核小组进行材料初审,审核组对全部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阅,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择优确定参加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通知相关申请人参加综合考核。
(二)综合考核(公开招考考生)
综合考核采取“专业测试”和“综合面试”的形式:
1.专业测试
专业测试的形式和方式由专业审核小组确定。针对实践研究方向的考生,重点考查实践能力;针对理论研究方向的考生,重点考查理论研究基础。每项测试30~120分钟,满分100分。
2.综合测试
综合测试包括外语面试和专业面试两项,两项满分各100分,合计每位考生约30分钟。专业面试采用考生PPT汇报(不超过15分钟,须包含个人研究基础、研究方向与研究设想,以“研究计划书”内容为主)与考官问答的方式,注重考核考生的外语能力、基础理论,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等。面试按照一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组成面试小组,小组成员不少于 5 人。每位评委独立打分,平均分为最终面试成绩。
3.综合考核计分方式
专业综合成绩=专业测试30%+外语面试10%+专业面试60%,总分100分。
(三)拟录取与培养方式
1.拟录取方式
综合考核成绩由高到低排序,进行顺序录取。具体录取人数与录取结果取决于该学位点本年度博士招生名额。拟录取结果(通过考核人员名单)将于全部考核完成后一周内公布,通过者须于结果公布当天办理相关手续。
2.培养方式
通过上述审查和考核后拟录取的考生,须于八月下旬完成报到入学手续。本学位点学制为四年,以导师制为主,结合导师组、联合培养等模式进行培养。实行入学第一年末位淘汰制。
三、报考方向及指导教师
上海大学美术学学位点是2006年国家批准的上海市第一个美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上海市首批设立的教育高地。2011年国家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40名,硕士导师68名、拥有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骨干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成员长期从事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学术力量雄厚,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近三年,该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42项,其中国家项目10项,科研经费3000多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共90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5项,省部级奖60项。本学科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艺术院校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1. 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01:美术理论研究
方向02:美术创作研究
方向03:城市公共艺术研究
2. 指导教师简介见下方
四、招生及培养环节
1. 环节一:“申请-考核-入学”
1)由博士生招生工作专家审核小组,对申请人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确定入围名单;
2)由导师及导师组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成绩排序,结合当年招生名额,根据成绩排序,确定拟录取名单,报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3)通过“申请-考核”的考生准予入学;
4)第一学年完成博士所有公共课程学习,学期末依据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排序,实行淘汰制(肄业),淘汰(肄业)率不少于10%(具体细则详见入学后相关文件)。
2. 环节二:“专业面试-入读”
1)第二学年初,综合能力考核合格者进入“入读”环节,由导师全面负责培养工作;
2)第二学年末至第三学年初,可申请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由导师组组织论文开题答辩,开题通过者进入下一环节。不通过者,下年度重新开题;
3)第三学年末至第四学年初,由导师组组织进行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可申请毕业论文预答辩。不通过者,下年度重新中期考核;
4)第四学年中期之前,对预备提交预答辩的学位论文学术规范等进行审核,达标者,由导师组组织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进入下一环节;预答辩有条件通过者,下年度重新进行预答辩。审核不达标者,下年度重新送审。
3.环节三:“毕业答辩申请、学位申请”
1)预答辩通过者可申请毕业论文送交盲审,盲审通过后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2)第四学年结束前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科研成果达到学位量化指标要求者可申请学位;毕业论文答辩不通过者不授予学位(结业)。
五、其他
1. 每位导师原则上每年录取不超过 1 名博士生。当导师人数或拟录取人数超过学校下达的招生名额时,最终录取结果将根据综合评价成绩由学校、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综合考虑后决定。
2. 学制 4年。
六、信息查询及联系方式
1. 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址:
http://yjszs.shu.edu.cn/Default.aspx?tabid=497
2. 相关学院招生信息网址:
上海美术学院:http://www.arts.shu.edu.cn/Default.aspx?tabid=19802
3. 微信公众号:“上美导师”
4. 各学位点招生咨询电话:021-36033331 联系人:芮老师、成老师
2019年美术学博士生指导教师简介
各方向按姓氏笔画排列
01方向:美术理论研究
丁宁
男,北京大学文科二级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美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基地(Institute for China-US People-to-People Exchange)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韩国美术史协会《美术史评论》杂志编委会成员;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会员。
研究方向:艺术心理学,美术史论和艺术博物馆研究等。主要著作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艺术的深度》、《看懂美术》、《西方美术史》、《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视远惟明——感悟最美的艺术》和《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等。主要译著有:《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毕沙罗传——光荣的深处》、《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媒体文化》、《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博物馆怀疑论》、《解码西方名画》和《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肯尼迪夫人与<蒙娜•丽莎>的相遇》等。多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200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联系方式:dingning@pku.edu.cn
卢辅圣(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编审,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绘画研究。学术主张:以切入文脉又不乏现代思辨特质的研究方式,探讨中国绘画传统的价值形态及其与人之间不断嬗变着的微妙关系。主要专著《天人论》、《中国文人画通鉴》、《中国文人画史》、《二十世纪书法史鸟瞰》、《水墨画与后水墨画》、《文化史中的潘天寿》,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1984-2004年),北京;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1998-2016年),深圳;2008年“水墨新境”、“2008艺术中国”艺术展,德国、西班牙;2014年“内在与外在:山水的转换”展览,美国斯坦福大学博物馆;2015年 “器·度”大展,北京故宫。主要个展:1990年“茶·月·镜”,香港,出版个人画集《茶·月·镜》。2007年 “坐看云起”,上海美术馆,并出版个人画册《卢辅圣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2013年“视而非见:卢甫圣艺术展”,北京画院、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福建省美术馆、厦门市美术馆、大连中山美术馆,出版个人画集《卢甫圣》。2013-2014年 “知一知二之间:卢甫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常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并策划举办“存在与空间”学术研讨会,出版个人画册《卢甫圣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方圆:卢甫圣书法艺术展”,北京,出版个人书法集《卢甫圣书法集》。研究课题:董其昌研究,1989年,作为策划和主持人,邀约中、日、英、美、俄、澳等50余位学者到上海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董其昌研究论文集》,此会得到文化部批准。中国艺术大展,1997年,作为学委会副主任和编委会总编,举办了由15个分展组成达到空前规模的中国艺术大展,并出版15卷的《中国艺术大展作品全集》,该项目由文化部主办。中国书法史绎,2014年,作为主编,集合7人共同撰写并出版了300万字的新型艺术史著作,该项目列为新闻出版署十二五重点规划。
联系方式:fslu926@126.com
张长虹
男,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09-2010)。主要研究方向:1.古代中国的美术与社会 2. 美术展览与近代中国的美术转型。主要学术著述包括:《中国古代美术史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品鉴与经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清代卷》、《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近现代卷》(杭州出版社,2016年)等。发表学术论文《明末清初江南艺术市场与艺术交易人》、《三百年来石涛的社会形象研究》、《近代上海美术展览与“美术馆”观念的兴起——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中心》、《遮蔽与忽略:明清艺术史研究的另一面——以谢时臣现象为例》、《江恂家世、交游与艺术的研究》等50余篇,广泛分布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汉学研究》、《新美术》、《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三百年来石涛艺术接受现象研究》(2016年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项目《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美术馆的兴起》(2012年结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大瓢偶笔校注》(2010年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项目《敦煌壁画榜题底稿的整理与研究》(2017年立项)。
学术成果获奖:《明末清初江南艺术市场与艺术交易人》获“第六届上海市历史学会奖”(2009);《中国古代美术史纲》获“中国大学出版协会图书评奖”教材类一等奖(2009)、上海市教委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11);《品鉴与经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 获“第十一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012)、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2014);《遮蔽与忽略:明清艺术史研究的另一面》获“第十三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6)。
联系方式:zch@shu.edu.cn
张晓凌
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 美术史、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美术发生学。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讲中国现代美术史、 中国古代绘画史、当代美术批评与策展等硕士、博士课程。
主要研究成果及实践项目有:2018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美术史》。其专著有《中国原始艺术精神》、《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服饰卷》(上下卷)、〈观念艺术:解构与重建的诗学〉、〈抽象艺术:另一个世界〉,译著〈中国神话根源之谜〉。发表主要论文有:《历史的审美叙事与图像建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论纲》;《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体系的重构》;《笔墨新体与中国画现代性建构》等200余篇。2010年主持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风格•时代丹青— —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研讨会;2011年主持“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中国 国家画院30周年院庆学术论坛,并演讲“返回东方”;2012年主持“走进延安-国家 画院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主题活动”座谈会;2012年担任以“艺术的未来与现实”为主题的“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策划委员;2013年主持“游观智慧——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 论与实践”学术专题研讨会;2014主持第四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丝绸之路•汉 唐精神与中国美术发展战略峰会;2016年在哈佛大学做主题为:《丝绸 精神的复兴与视觉重构》的演讲;2016年主持“水墨东方——中国当代水墨意 大利展研讨会”。2016年在北京恭王府的《艺道日新——张晓凌师生作品展》。2017年在美国纽约主持中国当代水墨美国展研讨会,2018年在意大利罗马主持中国油画意大利展研讨会。策划的主要展览有“中国油画双年展”、“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展”、“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水墨东方—中国当代水墨美国展”、“超当代—凤凰艺术年展”等。主要获奖有国家社科基金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中国美术奖、文化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评论一等奖。
联系方式:zgxdmss@163.com
陈平
男,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美术史学研究、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学术主张:美术史作为一门大学学科是在19世纪下半叶德语国家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目前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人文学科。研究与引进西方美术史理论与研究,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理解,领略学术大师的智慧,而且可以促进中国美术史学的建设与繁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画论,是中国人对世界艺术与文学宝库的伟大贡献,但也只有了解了西方美术史学,进而将两者进行比较,才可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画论画史的本质特征。所以,本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译介西方美术史学的优秀成果,将其运用于日常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之中,同时惠及其他人文学科。
已经完成的科研与教学课题有:国家艺术科学项目“西方建筑理论的历史”、“维也纳美术史学派”、上海市高等学校教育高地建设子项目“西方美术史学史”、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世界美术史”等。学术成果有:专著《李格尔与艺术科学》(2002)、《外国建筑史》(2006)、《西方美术史学史》(2008);译著有《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2001)、《美术学院的历史》(2003)、《建筑十书》(2012)、《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2017)等十余部,并有多篇论文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主编“美术史里程碑”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联系方式:cp1019@126.com
邵大箴
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俄国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学科主编。研究方向:中西当代美术思溯、中西美术比较、西方现代艺术史。学术主张:中西艺术各有自己的体系,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源渊流长,民族特色鲜明,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进入近现代,在社会大变革思潮的推动下,又有新的拓展,取得了世界注目的成果。在学术上,主张中国当代.艺术须在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扎根传统,吸收外来艺术营养,推进传统艺术的现代变革,探索中国艺术独特的现代道路。深入研究民族传统艺术的衍变历程,科学、辩证地分析西方现当代艺术探索的得和失,以开放和又不盲目的态度对待外来艺术的冲击。科研项目:中国20世纪美术史,文化部社科重点项目,本人担任主编。著作与论文:《现代派美术浅议》、《传统美术与现代派》、《西方现代美术思潮》、《欧洲绘画简史》(合著)、《古代希腊罗马美术史》、《雾里看花·当代中国美术问题》、《西方现代雕塑十讲》、《艺术格调》《穿越中西—邵大箴美术论文集》、《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邵大箴》等。译著有《论古代美术》(德.温克尔曼著)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文艺硏究》、《美术》、《美术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许多有关中西美术史及理论思潮方面的文章。重要学术会议:1、第1一6北京美术国际双年展学术研讨会总主持;2、参加第32屈世界美术史大会并提交论文和发言,任2016年在中国召开的第34屈世界美术史大会筹委会主任;3、1988-2012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召开的历屆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总主持;4、参加2016年在巴黎、2018年在罗马举办的中国油画国际研讨会,并提交论文和作专题发言。教学情况:本科生课程:西方美术史、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生课程:中外美术比较、中国当代美术思潮。
联系方式:shaodazhen@163.com
尚辉
男,教授,研究馆员,编审,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当代美术理论与批评,艺术策展与管理。课题研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之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工程项目:《人民的艺术——中共美术史研究(1921—2016)》。学术主张: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政治与学术相互交织的20世纪,形成了这百年中国美术独特的艺术演进样貌,如何客观公允地站在国家艺术的立场来研究这个时代的中国美术是当代美术史学与艺术理论探讨的重要学术课题。这其中包括从艺术实践角度而形成的当代中国美术理论、中国美术基本价值观与发展观,我的学术主张正是从对这些问题的美学思考、理论阐释而产生与建立的。学术任职:现任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评协理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专家,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展委员,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案评审专家等。专著成果:《颜文樑研究》、《松江画派研究》、《20世纪,一个民族的审美视野》、《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和《之间·穿越历史的审美叙述》等,曾荣获首届全国青年图书奖、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和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一等奖等。
联系方式:shanghui328@163.com
郑工
男,研究员、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区域美术研究及美术理论与批评,研究重点在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与现代美术思潮,注重框架性研究,并辅之以个案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包括:负责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3项,负责及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教材3本,主编大型图书3套。其中专著《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2004年)及“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专著《CHINA IN PAITINGS:for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文版),2009由新星出版社初版,2017年出修订版;个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现代美术思潮(1949-2005)”(2007年立项);主编《延安文艺档案–延安美术》(共9卷),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2013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刊发于《21世纪》《中国文化》《东南文化》《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不少文章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造型艺术》全文转载,如《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与学科建设》《问题域、核心概念与话语谱系——有关中国现代美术思潮的研究方法》《中国画学“正宗”论——传统的认定与批判之一》等。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教授等,并任《中华书画家》《造型艺术》《美术观察》《中国美术报》等报刊杂志编委。
联系方式:gongarts@163.com
罗宏才
男,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玉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中心决策咨询基地艺术市场研究工作室专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科技创新项目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上海市教育评估院评议专家,日本国学院大学兼职研究员,《收藏》杂志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陕西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美术馆、常熟博物馆特聘研究员等。
研究方向:艺术产业、艺术市场、艺术品流变史、美术考古、考古与文物、文化遗产、博物馆学等。学术主张:艺术市场及美术考古这两个看似相距较远的学科方向,实际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对于目前尚主要以美术文物(以书画艺术品等美术文物)为主体的艺术市场而言,系统、科学、完整、准确地把握相关艺术品的历史、源流、内涵、价值并能够准确链接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田野调查、科学研究、市场运作、市场管理等一系列线性流程中,磨砺出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新模式,使得着意追求的艺术市场及美术考古科学链接的初衷与意旨,是培养真正具有国际艺术市场范式意义的新型实际技能与理论水平双栖人才,以满足高等院校、美术馆、博物馆、拍卖行、博览会、艺术品公司、文化产业园区及相关单位,对艺术市场日趋国际化、信息化、科学化的紧迫需求。撰述或编有《陕西考古会史》(再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年)、《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年,荣获“2017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佛教模式与样式》(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年)等二十本专著;发表有《三通北魏佛道造像碑的误读与重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年第6期)、《唐<石台孝经碑>相关问题的观察与讨论》(《碑林集刊》(二十二),2016年12月)、《近代西部地区图案资源调查利用的历史、内涵及现实意义》(《装饰》,2016年第3期)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主持课题有“上海大学‘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资助项目:《乌兹别克斯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调研》(2017年)”、“文化部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6年)”、“国家文物局文化保护遗产领域科学与技术研究课题:《文物保护各环节对于科技的需求问题梳理》(2015年)”等十四项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部及院校科研项目。同时,以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及中国玉雕研究院平台为基础,近十年来举办几十项各类产学研结合项目及活动。
联系方式:021-66138212,lhcshu@163.com
徐建融(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书画鉴定、艺术市场。《大辞海》美术卷主编,上海文史馆馆员,九届十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美术史论家、书画鉴定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九四九年生于上海。一九八0年毕业于上海师大物理系。一九八四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师承王伯敏、谢稚柳等先生。工诗文,擅画山水、花鸟,长期从事美术史论研究、书画鉴定和美术教育工作。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二00一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美术学文库·美术人类学》获2001年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三等奖。其他专著和画集有《中国绘画》、《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毗庐精舍集》、《徐建融山水花卉扇册》、《徐建融山水花鸟图册》等一百五十余部。获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新闻出版社总署“中国图书奖”、“中国艺术图书一等奖”、“中国艺术图书三等奖”、“中国辞书一等奖”、“中国艺术图书提名奖”等。多次参加中国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演讲论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
联系方式:Luwei8585@163.com
潘耀昌
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公共艺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化部艺术司“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015年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顾问,《辞海》、《大辞海》编辑委员会分科主编,曾获上海市高等教育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要学术成果:《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水彩画观念史》、《走出巴贝尔》、《外国美术简史》等以及译著多部;完成国家社科和上海市教委研究项目多项,其中包括市教委公共艺术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等。
联系方式:021-56730681,yaochang@shu.edu.cn
薛永年
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理论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和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副院长,国家画院美术史论研究院副院长。毕业于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本科和研究生班。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美术学博导。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宋元明清美术史、中国书画鉴定与鉴藏史、中国近现代书画史。
主要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主编新时期首部《中国美术简史》教材及其(增订本),主编《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主编研究生研讨课成果《名家鉴画探要》《鉴画研真》等。其中《中国美术简史》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获高校教材一等奖。出版论著、文集《晋唐宋元卷轴画史》《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清代绘画史》《书画史论丛稿》《华嵒研究》《王履》《横看成岭侧成峰》《江山代有才人出》《蓦然回首》《中国美术理论批评文丛•薛永年卷》《蓦然回首》《方壶楼序跋集》等二十余种,发表美术史论批评鉴定鉴赏论文百篇以上。其中《反思中国美术室的研究与写作——从20世纪初至70年代的美术室写作谈起》获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定的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笔墨与境象——对近年笔墨论争的思考》、《豪情彩笔忆霜红——徐燕孙及其艺术》先后获北京市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本人获评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主持国家95艺术学科《书画鉴定方法研究》,现任国家13五图书规划项目《书画鉴定方法研究》主编。
联系方式:xueyongnian1@126.com
02方向:美术创作研究
王文杰(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龟兹壁画研究。曾获上海市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合作)、新疆自治区组织部《美丽新疆》美术比赛二等奖。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日本民族艺术学会会员,曾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修复保存学日本画研究室客座研究员,日本大阪艺术大学交换教授。主要学术成果有,出版物:《王文杰画集》、《高逸图-古典中国画技法赏析》、《敦煌·春夏秋冬》、《洪荒时代》。浮雕:《逝去的风景组雕》(花岗岩)、《中医中药惠民图》(花岗岩)、《大医精诚》(玻璃)。综合材料装饰壁画:《潮起香江 浪涌九州》(中国华润集团香港总部会客厅),《黄河之水天上来》、《春风又绿江南岸》(上海世博会文化中心世博会开幕式国家元首通道),《黄河之水》(上海鄂尔多斯国际大厦 21楼总裁办公室),《东海之晨》、《锦玉满堂》(上海东方体育中心 重要贵宾休息室)。参与新疆龟兹研究院与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 “龟兹克孜尔石窟17窟实体复原”合作项目,任总体设计、艺术总监。参与上海电视台《大师》栏目的纪录片《潘天寿》、《张大千》、《吴湖帆》编剧(合作),参与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对话龟兹》五集纪录片的策划、学术文稿撰写、历史场景绘制工作,该片获“CCTV9 年度最佳作品奖(2013)”、第19届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 (最佳长纪录片) 提名。
联系方式:021-66132562,021-66132562(传真),wwjgzs@163.com
王建国(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材质与雕塑(主攻木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交流展。作品有“木涌”系列、“木灵”系列、“边缘线”系列、“木灵的铸造可能”系列、小件木雕系列等。木雕“边缘线”获第五届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美术奖优秀作品奖,“木灵——铸造的可能”获第七届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美术奖三等奖。2004年获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特别奖、优秀方案奖。2009年被上海世博局、上海市规划局聘为2010上海世博会园林雕塑评审专家,并担任雕塑监理。2009年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作品“对映”、“木•灵”入选上海仁川国际雕刻交流展,“以物之名”、“海平线”入选韩中雕塑交流展、澳中交流展。
联系方式:wjg@shu.edu.cn
史国良
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现任中国家画院研究员、一级画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美院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写实水墨人物画。主要教学情况:线型素描原理、素描三要素、速写三步、速写四态、速写、慢写、摹写、默写、速写转水墨、传统笔墨的临摹、小品练习、水墨写生、创作(研究生课程)。近年来学术成果丰硕,参加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活动,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要自由还是重法则》、《再说写实人物画》、《再说李可染》、《速写三步》、《水墨人物画技法》、《再说画速写》、《丝路与思路》、《回忘红尘》、《悲欣交集》、《人物主义是艺术创作的主旋律》等。学术主张:坚持写实手法,现实主义,推广“徐将体系“教学方法,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提倡学生在打基础期间,打好基本功,大量画速写并与水墨结合,一手抓传统,一手抓造型,然后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创作上坚持以人文主义为创作的主旋律。
联系方式:375861313@qq.com
刘健
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督学。研究方向:中国写意人物画创作。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北京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美协副主席,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美术专业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副组长、组长,全国十届、十一届、十二届美展评委会委员、副主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委、评委,全军美展评委,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办公室主任、艺术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美术馆展览项目评委、国家文化部国家课题项目评委。
近三年重要成果:2015年:《叼羊》入选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2015写意中国美术作品展》,《弗拉明戈舞韵》《风车》《雅典意象》入选中国美协《彩绘丝路一一一全国名家作品展》,《山魂》入选中国美协《中国美术世界行》美国卡特基金会亚特兰大特展。2016年:《突破乌江》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国家博物馆主办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难忘的岁月》入选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山西省政府主办《太行丰碑一一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特展,《太行记忆》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特展,《高原浪漫》《壮怀帕米尔》入选中国画学会2016年度展。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黄巾起义》入选中国文联、文化部、财政部、中国美协主办《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国家博物馆收藏。2017年:《1925一一一省港大罢工》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纪念香港回归重大题材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收藏。《火把节》入选《贵州双百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全国名家特邀定制作品,贵州美术馆收藏。《薄暮月升时》《彝海披风》入选中国画学会年度学术展。《红场进行曲》入选国家画院《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展》、《欧亚写生十幅》入选国家画院主办《一带一路写生展》。《老羊倌》《山风》入选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办《格物致知一一中国画作品展》。
联系方式:ljlp999@126.com
杨剑平(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雕塑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近三十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雕塑艺术研究及教学,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学术活动和展览,较有代表性的有全国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意大利卡拉拉国际雕塑双年展、奥地利双年展等。多次获得了包括国家金奖在内的各种奖项。2001年以艺术总监的身份策划并主持的上海东方绿舟超大型公共雕塑活动,2006年以课题组长的身份参与制定了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2007年策划主持了长寿公园国际环境艺术大展,2010年5月完成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广场大型青铜雕塑“生生不息”。现为上海大学教授,同济大学顾问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美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
联系方式:13901958920@126.com
张海平
男,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公共雕塑研究、人物雕塑研究、金属焊接雕塑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雕塑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第六、七、八、九、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三、四届全国体育美展,97中国艺术大展和第二、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展。作品参加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丹麦、新加坡、埃及以及香港、澳门的艺术展。主要获奖作品:《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获全国美展铜奖和第二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优秀成果奖”、雕塑《展望》获上海市美展“佳作奖”、雕塑《银枪闪烁》获体育美展“优秀奖”被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雕塑《怀抱》获上海市美展“优秀创作奖”,《飞翔》获香港奥运畅想美术大赛“优秀奖”。公共雕塑获奖作品:《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设计方案》获全国设计方案“一等奖”(合作)、《奋飞》获上海 40 年城市雕塑评选“佳作奖”、《飞虹》获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设计方案“一等奖”、《龙华烈士陵园主题雕塑》获全国设计方案“二等奖”和上海市重点工程“荣誉奖”、《达芬奇》获上海市住宅雕塑评选“佳作奖”、《孙中山铜像》获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评选“优秀奖”、《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获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优秀奖”。主要学术论文:《商业雕塑的协调与谐谑》、《现代公共雕塑的公共性》、《现代金属焊接雕塑艺术语言的探索》、《走向新空间—论安东尼.葛姆雷艺术的公共性》、《艺术与金属的对话》、《浅谈西方城市公共雕塑的文化与艺术形态》、《论“雕塑与时尚”的关系及体现》、《对雕塑“意象性”的研究》、《中国传统精神与现代雕塑的融合》。出版专著和画册:《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張海平作品集》、《美术家張海平》、《張海平雕塑作品集》、《张海平艺术创作状态》、《当代美术家代表作品全集—张海平卷》。1997 年和 2011 年二次荣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
联系方式:66133635,66133164(传真),zhanghaipingcn@qq.com
罗小平(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教授,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普陀区第十三届政协常委,上海市民革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建设部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第七、九、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大赛评委,轻工总会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陶瓷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1.传统雕塑与当代雕塑的比较研究与创作,2.中美公共艺术的比较研究与创作 3.陶瓷与雕塑创作研究。1999年-2000年美国阿福雷德等六所大学访问艺术家。作品参加了国内外70多次重要展览,12次获得国内外国家级奖项,其中包括:2013年在人民大会堂荣获中国轻工总会颁发的“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教育杰出贡献奖”,2014年大型动态雕塑《雨露》荣获中国雕塑学会三年一度“中囯公共艺术学术奖”,2014年雕塑《林风眠和傅雷》荣获“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石雕《梦》荣获全国城雕委颁发的“2006年度全国优秀城雕建设项目”年度大奖,铜雕《冯雪峰》荣获全国城雕委颁发的“2005年度全国优秀城雕建设项目”年度大奖。2003年陶艺《影子》荣获美国亚利桑那州陶艺展最高奖。1997年陶艺《愚者》荣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1996年陶艺《愚者》荣获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平山郁夫奖等。2009年-2015年策划了(与谢林合作)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和四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该活动荣获“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雕建设项目”年度大奖、“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雕建设项目”优秀奖、2012年度全国优秀城雕建设项目”年度大奖、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度学术成果奖等多项大奖。在中国和美国等地举办过12次个展,作品收藏于世界各地,主要有美国华盛顿白宫,美国凤凰城国际机场美术馆,美国里杨美术馆,芬兰赫尔辛基美术馆,美国ASU美术馆,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馆,瑞士日内瓦阿里亚娜美术馆,美国夏威夷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在国内外专业刋物中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联系方式:021-34317609,374327605@qq.com
罗中立
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五届全国高校名师,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化语境下当代艺术创作研究。在创作主题上,植根本土,情系农桑。在三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坚持用画笔描绘农村,赞美农民。在创作语言上,注重中西融汇,探寻一种不同于西方前卫、也不同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全球化语境下,以自身的坚守、传承与创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范例。在博士培养方向上,突出当代艺术全球汇流语境中的创作、理论及历史研究。
联系方式:Cheng86181996@163.com
庞茂琨
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术创作研究。
学术主张——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绘画意志的表达与社会现实紧密的关联起来,在我看来艺术不能仅仅从内部来观察,艺术必须要汇入到社会变革的潮流之中,成为时代精神呈现与反思的有力载体。在油画专业教学中,系统整理了古典油画语言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代中国油画教学与创作的基本经验,建立起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关于中国本土油画艺术的学术框架与教学体系,主张通过创作带动教学,在学院教学与艺术现场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品格与创新精神。专著《绘画的视觉秩序与观念生成》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出版、专著《油画语言》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9年出版、译著《水彩湿画法》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8年出版、教材《古典油画语言》西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教材《色彩基础教学》四川美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论文发表:《从纳西索斯到自拍:自我观看的屏与幕》发表于《美术观察》2017年第9期、《手稿的创作理路与视觉机制》发表于《美术研究》2016年第四期、《创作志:艺术学学科的学术文类与知识生产》发表于《美术研究》2014年第一期、《日常间离与图像自治》发表于《美术》2013年第八期、《差异的维度》发表于《当代美术家》2012年第一期。个展:2016“手绘之谜——庞茂琨手稿研究展”, 2015 “迷宫:庞茂琨艺术中的视觉秩序与图像生产”, 2014“觉知的重置——庞茂琨作品(2012-2014)”,2013 “浮世•游观——庞茂琨艺术展”,2010 “今日之神话——庞茂琨个展”。
联系方式:pangmaokun@hotmail.com
施大畏
男,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文联委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术成果:《施大畏画集》、《上海中国画院画家丛书·施大畏》、《施大畏》、《施大畏——二十一世纪主流人物画家创作丛书》、走进画家·施大畏》、《名作鉴藏·施大畏图册》、《局部作品123》、《永生——皖南事变1941.1.14创作纪录》、《局部作品456》、《欲望·梦想——施大畏和他的朋友们》。1981:作品《我要向毛主席报告的》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作品《亲人》参加第六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赴京展览。1986:赴意大利米兰举办个人画展。1988: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1989:作品《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质奖。1991:作品《1941.1.14·皖南事变》获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美术作品展”铜质奖、上海地区美术作品展一等奖。1994: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他们与她们”。作品《国殇》入选第八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1996:作品参加“水墨延伸——国际艺苑人物画邀请展·北京”1998:作品《老乡》入选文化部“中国五千年文化”展览,赴美国、西班牙哥根海姆博物馆展出。1999:作品《上海,您早》参加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参加“水墨延伸——全国人物肖像邀请展·北京”。2000:“施大畏作品观摩展”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2001:作品《开天》获“庆祝建党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02:作品参加由政协上海市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协办的“上海当代优秀作品展(上海展区预展)”。作品参加由全国政协举办的“上海当代优秀作品展”,赴京展览。2004:创作《长征系列——生》,参加“第十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赴京展览。2005:作品《不灭的记忆——南京·1937》参加“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5上海中国画院年展”。2006:作品《后羿的故事》参加“和谐·空间——2006上海中国画院年展”。2007:《长征系列——生》在美国纽约切尔西艺术博物馆举办“春华秋实·上海中国画院藏画展”。2009:5月,与施晓颉合作完成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永生——皖南事变1941.1.14》7月,创作中国画《长征系列No.3 湘江血·涅槃》并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12:12月,与施晓颉合作完成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第二期)作品《洗礼——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联系方式:my13@department.shu.edu.cn
姜陆
男,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版画艺术创作研究。学术主张,长期从事版画艺术专业教学和创作研究,并担任专业领导职务多年。在推动中国版画艺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力主在本民族艺术传统的自信之上,尽可能开阔视野,多方汲取不同国度的文化精华,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艺术,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气派和完美形式的版画作品。
主要学术成果:版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为国内外重要美术馆、美术机构收藏。 1999年获中国“鲁迅版画奖”。主要论文有:主编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精选教材(版画教程),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山城感受版画风——第二十一届全国作品展评审随记》重庆出版社,2015年;以及多篇文章散见于重要版画展览图集中。重要学术会议:近年来历次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审及学术研讨,历次观澜(深圳)国际版画双年展学术研讨,中国美院主办的国际版画会议,波兰华沙国际版画三年展评审和学术会议,在上述学术活动中多为会议主持并有发言。
联系方式:lu.jiang36@aliyun.com
姜建忠(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教授,中国油画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市装饰装修协会特聘专家,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架上绘画,具象表现。主要成果: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1988年获第二届上海青年美术作品展油画大奖;获《上海2001年美术大展》油画三等奖;2003年获《北京国际双年展序列展——中国十大美院教师作品展》学术优秀奖(大奖);2005年获《上海美术大展》创意奖;2009年上海优秀文艺人才特别奖;2010年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奖;2007年作品《洋务运动》入选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上海高校系统唯一的入选教师。1998年举办个人画展;1990年中国油画精品展(香港),美国洛杉矶、芝加哥世界博览展;1994 年第八届全国美展;1995年上海市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2001年上海当代艺术赴德国汉堡展, 2002年《中国当代肖像艺术集粹邀请展》;2003年《第三届全国油画展》,《西安国际素描展》,术学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2006年上海油画雕塑院举办个人画展;2007《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西班牙瓦伦西亚当代博物馆学术邀请展,2009中国重大历史题材全国巡回展,2010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学术邀请展,学术讲座。中国当代五十位中国艺术家作品巴黎邀请展。主要学术著作:论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思考》、《答谭根雄先生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思考的商榷》、《漫谈减肥与后现代》、《姜建忠论素描》、 出版有《中国油画领军人物姜建忠卷》,《素描新概念》、《姜建忠个人画册》、《姜建忠江南制造局个人画册》。
联系方式:021-66133715,66133715(传真),JJZHO8888@sina.com
徐芒耀(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曾先后去往法国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深造,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巴黎国家高等装饰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造型艺术协会会员。研究方向:十七世纪英国学院派绘画,十九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绘画,十九世纪俄罗斯绘画,当代超现实主义绘画和大型历史画创作等研究。三十多年来在上述的领域里经过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与教学方向:1、西方传统油画画材与制作方法探秘2、中西方传统写实油画技法比较3、中西方传统历史画理论与技法解析4、俄罗斯传统绘画与西欧传统绘画的关系5、写实绘画现代性研究。学术成果:1981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作品《开拓幸福路》获二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1986年第一届全国油画展,作品《我的梦》获优等奖(最高奖);1989年中国水彩画杭州展作品《商务》获银奖;2006—2010年 获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完成巨型作品《新四军——车桥之役》,该作品文化部颁发证书,获上海市2009年度上海文艺精品奖。获上海2009年文艺人才基金会优秀文艺人才特别奖。论文:《徐芒耀精品素描集》画册(江西美术出版社);文章《对于二十世纪现代油画艺术的思考》“新美术”杂志;文章《思索与磨砺》“中国油画”; 文章《古典油画技法》“欧洲古典油画技法”文集;撰文《抉择与追求》“徐芒耀油画解析”画册;撰文《艺术是橄榄枝》“徐芒耀”画集;撰文《巴黎日记》“中国写实画派·徐芒耀”画册 “上海美术”杂志;译文《意大利画家弗朗赛斯科·代勒德拉右讲座》;《中国当代画家——徐芒耀素描集》画册;《二十世纪中国百年油画大集》八帧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 主编;《中国美术学院专业教师速写丛书——徐芒耀教授速写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重要学术会议:2003年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造型艺术协会年会(希腊·雅典);2005年 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教育美术研讨会第四部分 主讲 ;2007年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徐芒耀素描展》研讨会上作专题演讲;全国第三届油画展学术研讨会 演讲;2010年与2011年(二次) 受邀在中国美术学院做学术讲座;2009年 应邀在湖北美术馆做学术讲座;2012年 应邀在西安美术学院做学术讲座;2014年 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作学术讲座
联系方式:xumangyao@sina.com
唐勇力
男,中央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人民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创作。学术主张:在当代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进行比较性研究。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研究是中国画演进的必由之路。两端深入、中西融合的课题式进行写意型工笔人物画创作研究、探索传统绘画语言与现代绘画语言融合与出新,把中国人物画向现代推进,开拓人物画自由创作的新空间。
主要学术成果:作品参加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参加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国际国内各类型的美术作品展及学术研讨活动,举办个人画展数次,出版个人专著和个人画册35余种。主要著作与画册有:《厚德载物——唐勇力中国画教学理论文集》、《美术学院30年——唐勇力》、《唐勇力教学课稿》、《工笔画的写意性》、《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教学——线性素描研究》、《高等美术教育特色教材——唐勇力—素描—创作—写生三种》等。代表作品有:《木兰诗》、《大唐遗韵》、《敦煌之梦》系列作品。特别是历时三年创作完成的《新中国诞生》的工笔画,参加2009年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展览”,同时在全国十大城市巡展。并有学者提出《新中国的诞生》和50年代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异曲同工,获得国家领导人及广大群众好评,成为新时期历史题材创作的经典作品。重要创作成果:2012年接受国家博物馆委托再次创作《新中国诞生》,长17米,高5米。历时三年,2015年12月完成,现已悬挂在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永久展出。
联系方式:2264349943@qq.com
浦捷
男,教授,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艺术状况、当代艺术与国际经济体、当代艺术创作。学术主张:85后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国际性发展,中国当代艺术由原初的本土艺术复兴到国际化,无疑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它主要有二个方面组成:1,艺术的原则走向国际化.2,艺术活动的世界性. 由此,原初以西方为实体的当代艺术由于出现了真正的世界性发展,今天,所谓的当代艺术,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多元的现代文化实体.这个演变,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21世纪初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化的艺术,并且与现代国际经济体发生密切的关系.即现代国际经济体的一个方面就是,当代艺术走向切实的经济体系,它是未来当代艺术存在与发展最主要的一个方向,也是当代艺术能够存在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作为访问艺术家在欧美和亚洲多次进行艺术考察和学习。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200多次,作品主要收藏地欧美和亚洲。专著有:《当代艺术问答》、《为什么是当代艺术》、《承载历史的艺术之旅》。其中《当代艺术问答》于2011年被澳大利亚ACAF艺术基金会买下全球英文版权,并于2012年全文翻译出版。发表学术论文13篇。主要展览:《两个时间/一个世界-浦捷个人展》2014年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看得见/看不见-浦捷个人展》2013年香港俄罗斯当代艺术画廊、《重塑时空-浦捷个人展》2011年香港澳洲亚仙艺术中心、《向前看/向后看-浦捷个人展》2009年北京今日美术馆、《双重视觉-浦捷个人展》2009年日本东京现代美术馆、《改变-浦捷个人展》2003年上海香格纳H空间、《见证与记忆-浦捷个人展》2002年英国伦敦证券交易中心、《浦捷.COM-浦捷个人展》2001年德国驻沪领事馆、《让我们一起玩-浦捷个人展》1996年上海美术馆,等17次个人展。 主要群展:2014、2012、2011、2010年,新加坡国际当代艺术展。2013、2012年中国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展。《中德韩当代艺术展》2013年韩国釜山。2014、2013、2012、2010年法国菲亚特当代艺术展。2013年、2011年香港当代艺术展。2013、2012、2010、2008、2007、2005、2003、2002、2001年瑞士巴塞尔当代艺术展。2013、2012、2010上海当代艺术展。
联系方式:021-66133843,ispj2006@126.com
黄阿忠(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油画。主要成果: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1986年获首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优秀奖;1997、2005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黄阿忠油画作品展》;1990中国油画精品展(印度尼西亚),美国洛杉矶、芝加哥世界艺术博览会;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奖;1997年获上海市育才奖;中国艺术大展;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1988、1992、2003分别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展,第二、第三届中国油画展;1984、1989年第一、第二届全国水彩、水粉优秀奖,并获第二届全国水彩、水粉优秀奖;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1982年至2015年分别在上海、福州、北京以及日本的东京、群马、高崎,马来西亚的吉隆坡,韩国首尔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馆、福建美术馆、国务院办公厅、以及美国、新西兰、日本、德国、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艺术机构及画廊、收藏家收藏。主要著作:论文《一片闲云恰是真——林风眠的题材、构图及风格形式》;《御风而行,泠然长存》;《我眼中的吴冠中》;《他家藏有青花瓷》;《毕加索的陶艺》;《笔情墨趣》。出版有:《黄阿忠油画静物技法》、《中国水墨名家十人集?黄阿忠》、《当代油画名作选?黄阿忠》、《阿忠随笔》、《阿忠随笔2》、《印象与心象——黄阿忠油画作品集》、《诗心?黄阿忠水墨作品集》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联系方式:huangyiqian06@hotmail.com
萧海春
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文史馆工美研究社社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和传承。学术主张:坚守笔墨语言,强调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必须通过对传统大师的笔墨经典进行系统的临摹与写生,“合参”与“重构”的方式来解读,实施有效的传承,在画届趋新成风,中国画趋于多元的今天,强调临摹、解读经典的意义,有补偏 矫枉、打通古今的作用。近年来学术成果丰硕:美国古根海姆举办“五千年文明——现代部分”,《阴阳隔昏晓》参展、台北历史博物官举办“黄秋园、萧海春山水画展”(2004年)、国家画院“海上清风——萧海春、朱敏联展”(2011年)、上海美术馆举办“烟云自在”萧海春画展(2012年)、杭州中国画双年展——长卷视界展(2012年)、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独占芳菲”花卉展(2014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九峰三泖萧海春山水画展”(2015年)等。出版一系列著作:《萧海春画集》(1990年)、《二十世纪水墨画大系——萧海春画集》(1993年)、《萧海春画集》(2004年)、《深山问道》(2010年)、《烟云自在》《性情中人》《草木性情》三合一画集(2013年)、《林烟洗尘——萧海春经典解读》(2014)、《历代经典:山水树石解析》共四册(2015年)、《海上名家萃英——萧海春画集》(2015年)、《经典山水树法解析》(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经典山水石法解析》(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2017年)、《潇湘八景》(2017年)卷等。
联系方式:1147591520@qq.com
章德明
男、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委会委员、上海美术学院油画修复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新具象表现油画。学术主张:强调“重新审视”的学术态度。依托海派文化的底蕴和氛围,对油画艺术的传统表现精髄与现当代西方新具象绘画视觉艺术结合的研究,拓展艺术语言和油画表现新语境的可能性以及更注重其当代性。研究成果:获“建党七十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二等奖、上海美术馆收藏、“时代风釆---上海解放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科学与艺术优秀作品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油画精品展”、“上海现代艺术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第八、九届全国美展、“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油画展”、“98上海百家艺术精品展”、“上海当代艺术德国汉堡展”、 “上海著名美术家作品展”、“人文江南--吾士吾民系列油画邀请展”、“上海美术作品进京展、香港展”、“上海美术作品希腊展作品展”、“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周而复始---国际高等艺术学院公共视觉艺术交流展"、“海上延伸---2017上海艺术家联合大展”、“历届上海美术大展、上海小幅油画展”等。1997、2005年举办个人画展。項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构建上海市美术类专业招生统一考试体系”、“上海市美术教育教学“立德树人”、上海历史题材油画创作项目:“风潮云涌”、“刘少奇” 、“蔡炳炎”、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项目:“青年的觉醒---团中央旧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海派油画的保护与修复研究”、文化部、财政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工程项目:“战国争雄”等。学术著作:论文:“加强艺术基础教育.发挥学生艺术个性”、“文明与传统”、“被维米尔小画感动”、“传承经典--油画教学的点滴感想”“浅谈海派油画材料与技法教学”等。主编 “色彩的记忆——油画系教学与作品”、 “感悟长征精神——长征系列创作” 、“油画修复研究”、“2011-2015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试卷评析素描·色彩·速写”、“意表独具——新具象表现油画教学与成果作品集” 、“章德明油画作品集”、“上海美术家画库第十卷.章德明”等。
联系方式:021-66133715,deming1115@126.com
曾成钢
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现代转化。学术主张:立足中国,关注传统雕塑,并积极吸收其养料,努力在创作实践中建立中国的雕塑形式语言体系。中国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是一个延续了几代人的研究方向,对他的研究将会加强这一重大课题的发展和推进。
主要学术成果与科研成果:2011年《愚公移山》浮雕永久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北京)、《大觉者》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水木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参加“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参加“艺术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造型艺术教师作品展”、《山神》获芜湖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特殊荣誉奖(中国安徽)、《月光》第二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公共艺术大奖;2012年穿越·曾成钢雕塑展(德国汉堡)、《莲》2012中德文化年 “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我们同行》中国西湖第四届国际雕塑邀请展(中国杭州)、《大觉者》《梦莲》《鉴湖三杰》国博百年·中国百年雕塑展(北京)、《月光》获公共艺术户外雕塑学术奖;2013年《大觉者》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济南);2014年穿越·曾成钢雕塑展(瑞士 卢塞恩)、《恩格斯像》落成于德国乌波塔尔;2015年《战友》马克思与恩格斯雕像落成于中央党校、《山神》参加“新东方主义美学”中国当代雕塑名家邀请展(中国厦门)、《山神》参加“我们在一起”2015成都公共艺术季(中国成都)、《破晓》参加第七届中韩雕塑交流展(韩国首尔);2016礼聚中华天下大同——中华民族大团结主题雕塑创作观摩展(北京)、《玄鸟》参加新丝路、新起点·首届“金乌之梦”国际户外雕塑邀请展(中国义乌)、《梦莲》参加呼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形塑(中国南京)、《莲》落成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出版与发表:《中国雕塑》丛书河北美术出版社;《学院雕塑》丛书 1-29辑江西美术出版社;《岸•首届学院雕塑展作品集》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作品集》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作品集》河北美术出版社;《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水木清华”国际雕塑大展作品集》哈尔滨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雕塑家曾成钢》故宫出版社等。
联系方式:dsarts@126.com
英格丽特(INGRID LEDENT)
女,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外籍教授,世界国际版画联盟主席,曾任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教授。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自由图像专业,美术学(实践研究方向)博导。研究方向为石版画艺术,研究重点围绕“当代石版画的发展”相关问题。
主要研究成果和实践项目包括:2017:斯普利特国际平面艺术双年展(克罗地亚,斯普利特)、2015:国际塞尼菲尔德石版画奖(德国,奥芬巴赫曼)、2015: 斯普利特国际平面艺术双年展(克罗地亚,斯普利特)、2015: 国际当代蚀刻版画双年展(比利时,列日)、2013: 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深圳)、2011: 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深圳)、2011:国际藏书票-小幅版画展(比利时,圣尼克拉斯)、2010: 第14届斯德哥尔摩平面艺术三年展(瑞典,斯德哥尔摩)、获奖情况:(比利时):获得12次国家级艺术奖项;国际的:2014:第3届“Tadeusz Kulisiewicz”国际平面艺术三年展(波兰,华沙);2011: 斯普利特国际平面艺术双年展(克罗地亚,斯普利特); 2007: 第5届布拉格国际平面艺术三年展(捷克共和国,布拉格);2007: 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深圳); 2006: 克拉科夫国际版画三年展(波兰,克拉科夫) ;2005: 新西伯利亚国际当代平面艺术双年展(俄罗斯,新西伯利亚);三等奖(数码印刷作品)2005: 第8届杰尔国际绘画平面艺术双年展(匈牙利);2003: 第7届杰尔国际绘画平面艺术双年展(匈牙利);2001: 第3届布拉格国际平面艺术三年展(捷克共和国,布拉格);1996: 国际塞尼菲尔德石版画大奖赛奖(德国,奥芬巴赫);三等奖。
联系方式:ledent.ingrid@telenet.be
03方向:城市公共艺术研究
王洪义(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教授。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苑》副主编;《美术》编辑部主任(代理);《公共艺术》副主编。学术主张:以科学实证为研究法则,以发现事实为研究目标。主要研究方向:1、公共艺术;2艺术批评;3视觉文化。主要学术著作包括:《视觉形式分析》(2007,浙江大学出版社);《公共艺术概论》(2007,中国美院出版社)、《西方当代美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绘画的消亡》(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艺术批评原理与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六个台阶:艺术类论文写作攻略》(201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等。近年主要学术论文包括:《如何定义公共艺术的专业性》(美术研究2018年第5期);《公共艺术的三大属性:泛媒介、去精英、项目制》(江汉学术2018年第3期);《逆袭美术史:从老莱比锡画派到新莱比锡画派》(美术研究2017年第5期);《公共艺术不是精英艺术》(公共艺术2018年第3期)《审美趣味、社会等级、公共艺术》(公共艺术2017年第4期);《莱比锡画派的商业源流与艺术崛起》(齐鲁艺苑2017年第1期);《生活、大众、精英:景观社会中的三类图像》(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颂圣:中国画的历史与现在》(思想战线2015年第5期);《商业空间的十二个欲望符号》(公共艺术2014第3期);《公共艺术的N个研究角度》(公共艺术2014年第5期);《吃喝玩乐与苦大仇深:景观社会中公共艺术的双车道现象》(公共艺术2014年第3期);等等。艺术实践范围包括:公共艺术项目实践和绘画创作,曾参与策划《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2013上海美术馆);油画和版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2008)和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2007)收藏。
联系方式:021-66137850,66133764(传真),whyw@shu.edu.cn
潘力(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曾留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获美术学硕士学位。美国芝加哥大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日本美术、当代艺术、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
学术主张:日本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总是与继承性和延续性相辅相成,既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又维系传统文化的根本。日本艺术中的民族文化因素以及古代之于中国、近代之于西方的交流就始终像两股交织在一起的绳子,共同编织出今天的日本美术样式。因此既不是中国古代的,也不是西方现代的,而是符合日本民族自我审美需求的样式。21 世纪以来,日本当代艺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反省和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的思考,运用多种方式表达个人的生命经验。当代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理念成为日本当代艺术的新主题,使当代艺术向公共艺术转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力量之一。
出版专著:《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浮世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年。获2008 年第十二届华北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2010年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风艺志: 从明治维新到 21 世纪的日本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年)、《艺术巨匠: 藤田嗣治》(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年)、《浮世绘的故事》(科学出版社,2015 年)《日本当代名家访谈录(上下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译著:《原研哉设计私语录》([日]原研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写给大家的当代艺术入门》([日]长谷川祐子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合著:《东方美术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年),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装饰》、《公共艺术》以及日本《浮世絵芸術》等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传统:创造与转型——论日本美术的战后崛起之路》获2018年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联系方式:pan715@aliyun.com
何小青
男,教授、美术学博士,主要专注于公共艺术实践及理论研究。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城市环境艺术·壁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2013年获“CIDA中国室内设计杰出成就奖”,2014年担任《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独立出版《何小青设计作品集》、《都市中的屏风——城市景观墙的设计与应用》、《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等专著。主编《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获奖作品集》、《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公共艺术之“公共性”流变源考》,《商务区景观的情趣化设计》、《欧洲文艺复兴的理性启蒙》等论文。先后承担上海市政府重点工程、“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西大厅)室内装饰设计”、“上海世博会‘德中同行’竹展馆室内展示设计”等多个项目。主持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室内设计》、上海市教委项目《崇明岛社区规划中的生态景观对策与技术研究》。主持横向课题《上海青西郊野公园艺术规划》和《上海嘉定新城文化艺术规划》。2016年10月,担任由上海市科委直属的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7年5月,学术论文《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反思》发表于《当代电影》。2017年9月,学术论文《浅议“电影工业化”》荣获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
联系方式:021-69982468,hxq@shu.edu.cn
汪大伟
男,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文学硕士,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教育部艺术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公共艺术》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学术主张:艺术从博物馆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公共空间,成为当下发展趋势。艺术如何参与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并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解决发展中的公共问题是公共艺术研究的任务。
主要成果和在研项目:“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视觉形象规划与分项规范指导手册编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重大工程咨询二等奖三次)。主持上海地铁M8线文化主题与视觉形象规划设计,上海地铁人民广场换乘大厅室内装修设计,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车站总体设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博物馆总体设计,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总体设计等项目。编著《新语言——数码艺术与艺术设计》、《寻桃花源记》、《中国古代美术》CD-ROM(多媒体光盘)等。
联系方式:daweiba118@126.com
金江波
男,教授,清华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公共艺术研究、新媒体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艺术创新教育机制研究。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民主促进会会员,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国家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委员;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上海市青年创意人才协会副会长;上海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上海民进市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民进市委中青年联谊会副会长;清华美术学院上海校友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理事;上海市闸北区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上海青年文联委员等。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访问学者;新西兰戈维布鲁斯特国立美术馆、法国贝桑松艺术中心驻地艺术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学者等。
曾参加2002上海双年展;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首届法国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第三届南京三年展;第六届国际水墨双年展;第三届广州摄影双年展;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第十二届非洲达喀尔双年展等。并成功策划:北京首届国际设计三年展“可能的世界”策展人、2013年上海艺术设计展邀请展策展人、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地方重塑与乡村复兴”策展人、2016年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等国际大型展览活动。曾获“连州国际摄影节 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上海市十大青年高端创意人才”;“第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艺术家(摄影) ;2014年“中国美术奖”提名奖 ;2014年“上海设计展一等奖”;2014年“上海大学玄陵优秀艺术教育奖”;2015年 获第五届上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5年 获“2015年度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称号;2016年 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2016年 获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论文奖”;2016年 获“行走上海2016-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优胜奖;2017年“上海五四青年优秀文化创意人才”称号等。曾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出版《Booming?繁荣?》、《我心即白云》、《地方重塑:国际公共艺术案例解读》、《地方重塑:两岸三地公共艺术政策研究》、《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地方重塑——公共艺术的机遇与危机》等专著。作品被国内外数十家重要美术馆、博物馆及收藏基金会收藏。曾主持各类大型重点科研课题:如上海世博会 “海宝来了多媒体秀” 艺术总监、总设计师;上海世博会“世博会博物馆-历程厅” 主持设计;“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非洲厅艺术总监;“中国大鲵生物科技馆”艺术总监、总设计师;中国科技馆“信息时代”展项主持设计;中国地质博物馆互动展项艺术总监;浙江省玉环县、天台县、丽水县等“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项目总监;上海世博园 “世博源●快乐源”世博轴大型多媒体影像秀艺术总监;上海自然博物馆“集成媒体” 项目总监等。
联系方式:021-66132818,jjb@jinjiangbo.com
翁剑青(本年度本方向不招生)
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博士。专业:艺术学理论、美术学。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西方近现代美术史论。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理论。人文历史与装饰艺术。已完成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2015)。国家艺术科学项目"佛教东渐中的图像学研究"(2012)。主要著作:《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2002),《城市公共艺术》(2004),《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2006),《景观中的艺术》(2016)。曾先后发表美术史论和公共艺术研究论文80余篇。
联系方式:jqweng57@163.com
保科丰巳
男,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外籍导师,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当代艺术(实践研究方向)博导。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公共艺术,研究重点围绕“社会与艺术”相关问题。生于1953年,早期的作品受日本“物派”艺术影响。在80年代,保科创作了一系列前卫装置艺术,受到西方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后物派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关注自然与人类处境,其创作大量采用自然中的石、木、竹天然素材,并在此中探究空间与身体感知的相互关系,同时对作品的文化背景、材料选择和形式表现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思考。从2007年至今,保科丰巳先生作为东京艺术大学国际社会艺术项目及地域艺术项目负责人,每年主持研究生的艺术实践课程,推进和实施相关项目。在开展艺术项目的十年中,保科丰巳先生参与的项目有:2007—2009 上野艺术博物馆项目(UTM)、2010—2013 东京艺大、台东、隅田艺术项目(GTS)、2010—2013 香川小豆岛国际艺术设计住宅项目、2015至今 国际项目:东京艺术大学/法国国家高等美术学院艺术项目“自然与我”、2016至今 天空艺术节、2017国际项目:东京艺大、芝加哥艺大艺术项目——社会艺术项目“庭院:从东西方的自然观到物语”、科学与艺术设计、地域实践项目(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工业大学)
联系方式:hoshina@fa.geidai.ac.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