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00 冶金工程

创建时间:  2019-12-04     浏览次数:


080600 冶金工程

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有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并设有冶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条件为国内前列水平,在冶金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新技术的开发方面成果丰硕显著。学科带头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
   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钢铁冶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2)冶金熔体的结构与凝固,(3)外场下的冶金与材料制备,(4)冶金反应工程学理论及应用,(5)有色冶金新工艺及资源综合利用。
   现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有:焦炉煤气副产制氢技术、高温合金叶片定向凝固、钢液精炼、熔融还原技术、高合金组元活度及熔渣键合结构模型、冶金熔体数据库、高温Raman谱研究、金属凝固过程、外场下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技术、电磁净化与电磁连铸技术、电磁冶金过程数值模拟、超导强磁场下的凝固和材料制备、氧流控制冶金技术、转炉及电弧炉炼钢过程的计算机仿真、连铸工艺优化、电化学冶金、转炉和电弧炉的计算机控制、高压下高合金的还原脱磷和高氮金属的制备、夹杂物控制技术、氧化物矿石的氢还原、汽车外板炼钢连铸技术、低成本高效转炉脱磷技术、氧化物冶金技术、冶金人工智能技术等。
   至今,已有2名本学科培养的博士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名提名奖。欢迎跨专业报考。

上海大学冶金工程学科2020 年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具体细则如下:

一、申请条件

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0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学科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的第二)作者公开发表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 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4.  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二、申请和考核程序

1. 申请者按照上海大学2020年报考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时提交以下报名材料:

(1) 《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原件或复印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保管部门公章);

(6)两位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正高级职称专家亲笔签名的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从网上下载,用A4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科学研究计划书(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

(11)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2. 学院博士生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小组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核意见,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报考院系组织的综合考核(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网站)。

3. 组织至少5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交流能力强的本学科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招生考核小组,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对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英语笔试100分、专业基础面试100分、专业综合面试100分、综合能力面试200分四个部分,满分为500分。其中英语笔试由上海大学统一组织,面试主要考核考生的学习动机、科研和学术潜力,以及考核考生的外语听力、口语能力,综合评价考生的科学素养、个人品性、创新能力和培养潜力等。

考核阶段还应重视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考察,包括申请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方面。

4. 学院根据本年度博士生招生名额,按照导师录取,在同一导师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录取,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的60%者不予录取。通过综合考核的考生,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上报上级部门审核。通过后最终录取为2020年秋季学期入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01 冶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能量转换
        02 熔体精炼和纯净钢及特殊钢
        03 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和数据库
        04 强磁场下冶金及材料制备
        05 特种物理场下冶金及金属材料制备技术
        06 高温合金精密铸造技术
        07 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及固体电解质脱氧新技术
        08 金属的快速及亚快速凝固与新材料
        09 铁合金熔炼和精炼新技术
        10 冶金传输理论
        11 过程数学模拟及仿真
        12 外场下电化学冶金
        13 特种熔炼及冶金质量控制
        14 金属凝固过程与连铸
        15 外场下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技术
        16 非平衡凝固与新材料
        17 高效节能低成本钛合金制备技术

18 洁净钢低成本高效炼钢技术
  

指导教师:刘玠、鲁雄刚、任忠鸣、张捷宇、钟云波、尤静林、杨健、吴广新、王江、田青超、任维丽、李喜、操光辉、程红伟、付建勋、高玉来、雷作胜、李重河等。
  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英语
        2.冶金专业基础
        3.冶金专业综合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刘玠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金属学会冶金人工智能技术分会主任、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业: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1、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2、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流程型工业智能制造创新型应用研究;3、冶金工厂技术改造和重大冶金装备国产化的创新与实践。刘玠院士主持并参加研究的“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武钢一米七热轧机控制新系统”、“太钢1549MM热连轧工程三电系统”、“武钢热冷连轧机自产钢数学模型的研究”、“武钢热轧厂精轧机轧制压力数学模型的研究”等重大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二等奖(1998年)、三等奖(1985年、1987年)。领导建成我国第一条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ASP)和我国第一条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二等奖(2003年)。先后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第八届国家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第二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2002年、2006年)。2009年,他领导的“鞍钢技术改造与扩建工程”被评为“建国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

联系方式:021-61713366(O) E-mail:liuj@cae.cn

鲁雄刚 (男),教授,博士。研究领域为冶金新工艺及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具体工作包括:渣金间带电粒子流的运动规律及其控制理论、无污染脱氧新技术、固体透氧膜法短流程制备金属、冶金二次资源绿色资源化等。承担和完成的课题有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40余项。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授权42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被SCI/EI收录近600篇次,引用超3000次。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分会第六届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特种冶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分会第六届委员,炼钢分会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曾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宝钢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曙光学者、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和称号;获省部级各类奖5项。

联系方式:18017709296  E-mail:luxg@shu.edu.cn

任忠鸣(男),教授,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111”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引智基地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电磁场下冶金与材料制备,合金净化,连铸与凝固,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叶片精密制造,强磁场对材料的多尺度影响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与法国、德国等国开展了长期科研合作,联合承担科研项目5项,共同培养博士5名。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得专利30余项。两次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培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项,提名奖2项。

联系方式:13917322680  E-mail:zmrenb@163.com,zmren@shu.edu.cn

张捷宇 (男),教授,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冶金新工艺、材料设计,具体工作包括:冶金传输理论、工业过程数学模拟及仿真、相图计算、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和数据库。承担和完成的课题有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60篇次。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曾获省部级各类奖4项。

联系方式:13916545002  E-mail:zhangjieyu@shu.edu.cn

钟云波 (男),研究员(正高三级),博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工程系副主任、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冶金及材料电磁加工、超高强磁场(--35T)下(金属)材料制备、钢铁及有色金属及合金精炼、金属及合金的凝固及连铸、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备、高性能工模具钢冶金过程、磁控电渣重熔/连铸、大尺寸金属连铸坯/铸锭凝固组织控制、高性能功能材料制备、电沉积、高硅钢材料制备等。中国金属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委员、纯净钢及二次精炼分会委员、全国冶金工艺及理论分会委员、上海市金属学会复合材料分会委员、日本铁钢协会(2006-2008)及美国TMS学会海外会员(2014)。出版/参编专著各1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6项(另33项获受理),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lectrochimica Acta、Applied Physics Letter、Materials & Design、Scientific Report、MMTB、ISIJ Int.、金属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10余篇,被SCI/EI收录190篇次,总他引大于1000次。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5)、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第六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8TMS Nagy El-Kaddah Best Paper Award、国际会议“Excellent Young Scientist Award”、国际会议最佳Poster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等16项。同时获得上海市启明星、启明星跟踪、上海市曙光学者、江苏省创新人才等人才称号6次。获邀在国际会议上担任分会主席9次,任大会主席或大会秘书6次;获邀在国际、国内会议做大会邀请、主题或邀请报告三十余次。主持或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2项、面上3项、863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百优博士论文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重大重点攻关项目及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重点项目近三十项,2017年实现上海大学技术成果转化此前为止单项最高金额项目的签约。

联系方式:021-66136562(O) Email:yunboz@shu.edu.cn

尤静林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原子和分子光谱应用。主要研究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i) 极端条件下物质结构的分子光谱检测技术;(ii)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变及其熔体结构定量化研究与应用;(iii)冶金连铸保护渣低氟和无氟化研究与应用;(iv) 微观结构和光谱波谱计算机模拟。

现任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谱学会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冶金物理化学、冶金材料制备以及原子和分子光谱、波谱和计算模拟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开发的高温拉曼光谱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展的熔体结构实验研究,具国际前沿水平。运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和密度泛函等理论方法,确立高温熔体中微观结构基元的光谱散射截面,完成高温光谱的定量解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沟通微观结构和宏观物性的熔体团簇模型,沟联和解析了宏观物性与熔体微结构之间的关系,为阐明冶金反应机理奠定了基础。2010-2011年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高温化学和辐照研究所受邀工作。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60余篇,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

联系方式:E-mail:jlyou@staff.shu.edu.cn;jlyou@163.com

杨健 (男),教授,博士。国家特聘专家,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冶金新技术战略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炼钢,连铸和夹杂物控制技术。目前研究课题主要是汽车外板炼钢连铸技术、低成本高效转炉脱磷技术、氧化物冶金技术、冶金人工智能技术。已发表论文27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于2002年、2007年两度获日本铁钢协会《ISIJ International》泽村最佳论文奖,2009-2016年连续三届担任宝钢“金苹果计划”炼钢技术领域负责人,2010年入选上海市“侨界十杰”,2010年和2014年两度入选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2012年评选为“十一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英国《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2018年日本《ISIJ International》,2019年中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聘请为期刊编委会委员,2015年获日本铁钢协会西山纪念奖,2017年获韩国金属与材料协会国际期刊《Metals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最佳论文奖,2018年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联系方式:15821334017  E-mail:jian_yang@t.shu.edu.cn

吴广新 (男),研究员,博士。中国金属学会金属涂镀层技术分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美国TMS协会会员。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冶金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界面现象、计算材料学。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上海科委重点项目、宝钢、上海通用等10余项,现正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热成形过程中锌基镀层诱导高强钢基体的开裂行为及机理研究”、上海科委自然基金“热浸镀过程中熔体微结构与界面反应相关性研究”等项目。开发了一系列Al-Zn-Si-M(M=Ti、Mg...)新型镀层体系,提出了镀铝锌线锌花控制技术,并研究了基板中的合金元素,如Mn、Si等对热浸镀过程中可镀性的影响规律,并取得突出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有30篇被SCI、EI或ISTP收录,是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Alloy and Compounds等期刊审稿人,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6项。

联系方式:021-56337547(O) E-mail:gxwu@t.shu.edu.cn

王江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磁场控制金属凝固过程及其可视化研究,磁场控制增材制造(3D打印)金属构件凝固组织研究。自2006年起从事电磁冶金相关研究至今,先后在法国、英国从事相关领域学习、研究工作。2015年8月获得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人才计划,受聘上海大学副教授后回国工作。在《Scientific Report》、《Applied Physics Letters》、《Acta Materialia》等杂志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0余篇,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6次,荣获“2016 International LIMTECH Young Scientist Award”。这一奖项是表彰在电磁冶金、电磁流体力学应用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青年科学家(40岁以下),每年全球唯一获奖人。参与法国ANR、英国EPSRC、国内自然基金面上、重点项目、国家973、863项目十余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电磁场下冶金相变机理研究”主要负责人之一,国家“两机”重大科技专项,单晶/柱晶涡轮叶片成形控形控性技术基础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晨光”计划、“扬帆计划”等数项人才项目,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

联系方式:E-mail:jiangwang@i.shu.edu.cn

田青超 (男),教授,博士。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特殊钢以及金属功能材料。2004于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NIMS)开展了锰基阻尼合金减震机理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阻尼合金研发以及减振降噪关键技术研究。曾在宝钢股份从事分析测试以及特殊钢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以及降本增效等方面工作15年,期间负责开发的 “抗挤毁系列套管”等七个项目获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三个项目获宝钢集团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2004年获上海市标准化优秀技术成果一等奖,2016年获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专著2部,在 Acta Materialia、金属学报、钢管等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3项。担任上海市显微学学会理事、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废钢铁分会委员以及《理化检验物理分册》编委等。

联系方式:18964966178  E-mail:tctian@shu.edu.cn

任维丽 (女),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镍基高温合金组织、缺陷和性能的控制,具体研究内容涉及到静磁场辅助凝固控制单晶高温合金多尺度上的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高温合金蠕变疲劳氧化交互作用下的损伤断裂机制和寿命模型、高熵效应控制高温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和企业委托等多项项目,发表了多篇论文。

联系方式:E-mail:wlren@staff.shu.edu.cn

李喜 (男),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法国国家博士。专业:钢铁冶金,研究领域:强物理场下冶金,材料加工和纳米材料制备。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教委基础研究等项目。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18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获授权专利16项。曾获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和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称号,获法国科学院法中奖,魏寿昆青年冶金奖,金属学会青年冶金奖,上海市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与法国EPM Madylam实验室和法国Grenoble LNCMI强磁场实验室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联系方式:E-mail:lx_net@sina.com

操光辉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属间化合物塑性机理、金属和合金剧烈塑性变形、微纳合金设计、合成和结构调控、先进钢铁材料及高温热障防护涂层研究;采用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从纳米和原子尺度研究材料微观结构,诠释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精通透射电子显微术,具有多年从事TEM和HRTEM表征材料晶体结构和缺陷经验。2001年至2007年在TU Dresden及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从事研究工作,其中2003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已在Acta Mater.、Scr. Mater.、Appl. Phys. Lett.和Chem.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和德国的TU Dresden结构物理研究所、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和Iowa State University等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和基础研究重点等项目。

联系方式:021-66136568(O)  E-mail:ghcao@shu.edu.cn

程红伟 (男),教授,博士。专业:冶金工程;研究领域:资源综合利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高级访问学者;2017年3月至今,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和新型能源材料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具体包括:工业固废、共伴生矿等资源中有价组元的高效提取和材料化冶金理论与技术;纳米催化、功能陶瓷膜、固态电解质和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等。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上海市博士后基金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Catalysis Today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48篇次,EI收录65篇次,被引频次总计550余次,H-index为16;以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6项。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浦江人才、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和称号。

联系方式:021-66136561(O)  E-mail:hwcheng@shu.edu.cn

付建勋(男),教授,博士。河南焦作人,1969年,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工学博士;台湾成功大学钢铁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台湾成功大学副研究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暨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兼任上海大学先进凝固技术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钢铁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自然基金材料与工程学部评审专家。研究方向:高品质特殊钢的开发、钢铁冶金技术。2013年至今,承担国家项目5项,上海市项目2项、企业项目近20项,经费一千五百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申报专利4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6537(O)  13701837760  E-mail:fujianxun@shu.edu.cn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13楼337室(200044)

高玉来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凝固组织与控制、微纳液滴凝固特性及纳米量热研究、先进金属材料焊接组织调控与性能诊断及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获上海市东方学者及青年启明星人才计划支持,获中-德国际合作项目2项,并与宝钢、上海电气、中船重工等有广泛的合作,合计主持研究项目超过40项。近年来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Nano Letters、Corrosion Science、Nano Energy、Acta Materialia、Carbon等发表SCI收录110余篇,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420,篇均影响因子3.7,论文总被引1500余次。在专利方面,获1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联系方式:021-66136536(O) Email:ylgao@shu.edu.cn

雷作胜 (男),教授,博士。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连铸及电磁连铸(如软接触电磁连铸、电磁搅拌、电磁制动等)、电磁感应加热、磁流体力学、磁重力补偿下流体物理、泡沫动力学、冶金人工智能等。2008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企业横向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2010-2011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综合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个人及所在团队先后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学位论文)、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现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人工智能技术分会副秘书长,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

联系方式:021-66136117(O) E-mail:lei_zsh@staff.shu.edu.cn

李重河 (男),教授,博士。2009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长期开展新材料设计、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新型化合物及其性能的预报等研究工作,在高性能合金材料设计,钛合金冶炼以及其铸造等领域,有着二十多年的经验和积累。多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福特联合基金、国家863基金和国外研究基金的资助。近年来,自主研究开发出一系列高稳定性耐火材料,在钛冶炼及其精密铸造领域应用性优异,并已开展了其在该领域的中试化规模实验。承担和完成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30 余项。共有100多篇论文在材料领域著名的刊物上发表,如Chemistry of Materials、Intermetallics和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授权专利40余项。现任上海大学特种铸造中心实验室主任。

联系方式:021-56332934(O) E-mail:chli@staff.shu.edu.cn





上一条:上海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下一条:070200 物理学